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更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精神,以哲学的视角去关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国民信仰危机的境况,他提出了“以道德代替宗教”来重建国民道德伦理信仰的思想,亦即以儒家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为基础,以哲学和心理学为研究视角,以“人心”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道德本质的哲学和心理学阐释来详细阐述自己道德理性主义的丰富内涵,并且将自己的道德伦理思想运用于实践,通过知行合一的乡村建设运动来践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最终希望实现个人的向上与向善、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国家的自强与发展。本文是在阐述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基础上,围绕着其著述中关于道德的哲学和心理学解释,较为深入地剖析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特别是其道德理性主义的丰富内涵。首先,本文通过历史文本分析,揭示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产生的个人、政治时局和社会文化思潮等背景;其次,本文通过阐述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内容,去系统阐述梁漱溟道德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核心价值。即借助儒家性善论和陆王心学,以“人心”作为逻辑起点,得出道德是人生命本性(向善和向上)的实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阐述个人道德的理性实现——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社会道德的理性实现——道德的群体性,来详细阐述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内核——道德理性主义;再次,通过介绍其身体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来探讨其道德伦理思想对国民信仰重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及其问题与不足;最后,本文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特别是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及其实践对当今中国国民信仰重建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