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理性与现代艺术——阿诺德·盖伦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德国哲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阿诺德·盖伦以独到的视角对启蒙理性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审视了现代绘画的美学内涵,这对我们当下正确对待启蒙,理解现代绘画的生成逻辑、美学意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盖伦也因其富有争议的个人经历与对待启蒙的反思立场而被扣上了“德意志帝国右派哲学家”、“保守主义者”这样的帽子,致使其哲学人类学与美学的思想长期受到遮蔽。因此,本文选取盖伦的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试图以其哲学人类学思想为背景,通过对盖伦思想中“人的观念”、“制度理论”、“时代诊断”等基本问题的梳理,为其美学思想追根溯源,在此基础上把握盖伦时代诊断及其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人类学视角及由此而生的独特意义,还原这位复杂思想家的形象。   论文首先清理了德国哲学人类学的思想传统,阐明了这一独特思想方式与英美语境下的人类学相比所具有的别样理论内涵,由此进入盖伦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将其“人的观念”的核心内涵提炼为由原始性与非专门性决定的开放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其制度理论,说明盖伦赋予制度的重要使命——为人类心灵释负。   论文归纳了盖伦对人类意识结构在技术时代中所发生之变化的洞见,提出了盖伦的时代诊断:技术时代使制度的释负作用失效,作为补偿机制出现的主体性之高扬与各种准制度都无法提供有效的释负作用,难以提供以开放性为特征的人类所需的制度稳定性,现代人的心灵因而陷入危机,这种危机也波及了原本可以为人类心灵提供释负的一个文化制度领域,即艺术。人类意识结构的新趋势“实验性”与“抽象性”,在艺术中则突出地表现为四个方面:智性化剥夺了艺术的直觉性,艺术作品中的客体被消解,技术原则剥夺了艺术的永恒价值.技术导致艺术中现实感的丧失,现代艺术遭遇终结危机,这反过来也使得现代艺术作为释负机制的有效性受到挑战。   论文最后一部分以盖伦的现代绘画研究为个案,深入考查盖伦的艺术观,就其对现代绘画的解读进行分析与评价。论文认为,盖伦通过不同的“图像理性”区分了三种绘画类型.将绘画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图像内容不断削减的过程。但是,盖伦并不把图像内容的萎缩视为艺术精神的萎缩,与之相反,他从内容的萎缩中挖掘到的是形式的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可能与去政治化的力量。本文认为,盖伦试图通过对现代绘画之抽象性的论证,将现代人创作与欣赏抽象绘画的过程建构为一套解决方案,以应对内向化与个人化特征强烈的现代社会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重新建构一个道德社会。对此建构,本文提出如下质疑:现代绘画的思想性受惠于其费解性,但现代绘画思想性的传播却亦受制于其费解性。盖伦未能在实践层面上解决现代绘画的费解性问题,因而他的建构仅仅是一个乌托邦。要想使之脱去乌托邦色彩,应当调和费解性与思想性,打破画作者与欣赏者的独语状态,使他们通过艺术走向交往,把个体独自对抗技术洪流的努力汇聚为一股纽带。
其他文献
公木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登上诗坛以来,他以民主、自由的思想融入时代进步的大潮,并积极地评价历史、审视时代、观照社会。作为革命
广东省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试点:一、民主决策蔚然成风。为从制度层面保证民主决策,广东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作出决定:“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
谭恩美(Amy Tan)是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虽然有着西方文化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她创作描写的却是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人生故事,和华裔群体在异文化环境中的人生经历,文化的根
葡萄牙是世界第五大天然石材生产国.大理石和装饰石材业是葡最古老的传统产业之一.
当前图书馆书目信息管理大都是通过硬盘等存储器,对海量图书信息进行处理,但是信息输入的效率远远低于图书信息产生效率,使得书目信息查询准确率降低。面向该种问题,提出基于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村级党组织作风建设的核心。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及加强作风建设的目的所决定的。要进一步密切这一联系,
设计构成中,空间、结构、符号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对对象进行整体塑造时,协调好这些关系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关键.人对空间的要求决定建筑室内设计的方式,空间、结构和符号的
1958年7月,为了惩戒蒋军舰艇在海上活动,打击美军舰艇逼近大陆为国民党军舰艇护航,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适时作出了炮击金门的重大决定。时任总参作战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素为学林所重,近人至推为清人学术笔记第一,惜其书虽经数校,迄无注本,本论力图填此空缺,为此书之前十卷经史部份作一笺注。笺注之义例,分为“明其源”,“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