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并发肺部感染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病理特点、中医证候及入院中药特点,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为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2010-2015年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应用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肺部感染时首发症状、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病理特点、病原学特点、初始抗生素治疗方案、中医舌脉证侯、入院中药特点、疾病转归等,并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同时,将纳入对象按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在肾活检时及发生肺部感染住院时两个时间点采集两组的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间在肾活检时和肺部感染时实验室结果差异,总结相关临床经验。结果:1.41例患者中重症组14例,非重症组27例;死亡6例(14.63%),死亡病人年龄均≥50岁。肺部感染发生于免疫抑制治疗后9天到35月内,其中发生于免疫抑制治疗3个月内27例(65.85%),3-6个月7例(17.07%),发生于免疫抑制治疗6个月后7例(17.07%)。免疫抑制方案最多的是激素+环磷酰胺,共18例(占43.90%),其次是单用激素者,共13例(占31.70%),激素+他克莫司4例,占(9.76%),激素+骁悉4例,占(9.76%),激素+环孢素和激素+环磷酰胺+来氟米特者各1例,(各占2.44%)。2.本研究中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膜性肾病,共20例(占48.78%),其次是微小病变性肾病8例(占19.51%),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5例(占12.20%),狼疮性肾炎及IgA肾病各3例(各占7.3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占4.88%),1例增生性硬化性肾小球病(占2.44%);肾间质纤维化患者有26例(占63.41%)。3.41例患者均接受过肾活检检查,在肾活检时及发生肺部感染住院时两个时间点对重症组和非重症组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肾活检时两组血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尿素氮、甘油三脂、胆固醇、血白蛋白、24h尿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肺部感染时重症组中性粒细胞比高于非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脂、胆固醇、血白蛋白、降钙素原、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41例患者中,16例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39.02%。31例患者成功行痰培养检查,共13例检出病原体,痰培养阳性率为31.71%。检测出的病原学主要为细菌(25例,64.10%),其次为真菌(14例,35.90%)、病毒(2例,5.13%)。5.舌脉象排名依次为:淡暗(63.41%)、暗红(21.95%)、红(12.20%)、淡(2.44%);白腻(白厚腻)(39.02%)、黄(黄厚腻)(31.71%)、白(薄白)(12.20%)、黄(薄黄)(7.32%);细脉(58.54%),滑脉(31.71%),沉脉(31.71%),数脉(29.27%),弦脉(24.39%);肺部感染病性表现为实者(58.54%)和虚实夹杂证(34.15%);虚证中表现为气虚(31.71%)、阴虚(9.76%),实证主要表现为热(53.66%)、湿(41.46%)、瘀(36.59%)、痰(34.15%)、风(26.83%)、寒(14.63%)。对证型进行合并整理后,排名前6位的证型主要是:前6位依次为:痰热壅肺(19.51%)、风热犯肺(9.76%)、气阴两虚,湿热瘀阻(9.76%)、脾肾气虚,水湿瘀阻(9.76%)、风邪犯肺(7.32%)、痰浊阻肺(7.32%)。止咳化痰平喘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要组方用药。结论:免疫抑制治疗肾病综合征并发肺部感染,好发于免疫抑制治疗3个月内,病情重,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低,老年人死亡率高;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是其主要的免疫抑制方案,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为主,半数以上患者伴有肾间质纤维化,因此这一类患者在临床中应加强随访,重视预防感染。中医方面免疫抑制治疗肾病综合征并发肺部感染表现为虚实夹杂病机特点,在治疗时多以扶正驱邪为组方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