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大屯社区居民对于诱发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进而为社区全科医师对于脑卒中疾病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及理论依据,加强居民脑卒中相关知识的普及。2.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涤痰通瘀法对于脑出血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 IRAK-M)表达的干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IRAK-M对于脑出血肝损害的调控作用,为今后临床涤痰通瘀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临床调查方法,于2014年10月15日-2014年12月30日期间,收集北京市朝阳区大屯社区所辖范围并符合调查要求的常住居民有效调查问卷116例,按照不同比较标准对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分布及百分比记录、统计及分析。2.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建立SD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中药组(所用中药成分:酒大黄、胆南星、石菖蒲、蒲黄、三七、水蛭)、脑出血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每组分为24、48、72h三个时间亚组,检测每组肝脏组织IRAK-M蛋白表达水平及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并观察每组肝组织病理HE染色结果。结果:1.临床研究:此次所有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1.54岁,其中45~59岁年龄组所占人数最多,且总体上女性人数比男性略多。调查显示人们对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普遍偏低,其中对于高血压危险性的知晓率最高,可达36.2%;而对于遗传因素的知晓率最低,仅为12.9%,且不同性别对各种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不同,同时在不同年龄段知晓率也有所不同,其中中年人(即45~59岁之间)知晓率最高;而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也有所不同,大专及以上人群的知晓率最高,但在不同比较标准情况下,各组之间对某一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研究:脑出血模型组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IRAK-M表达在72h时间点无显著差异,但在其他两个时相点其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在各个时相点肝组织中IRAK-M的表达较脑出血模型组升高(P<0.05),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略有降低。TNF-α表达水平,脑出血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中药组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在各时间点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发现各组肝组织病理表现有明显不同。结论:1.临床研究: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有遗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超重及情绪心理因素等,调查发现居民对脑卒中各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不均衡,且总体偏低,故而医院及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大力加强对于如脑卒中等急症和慢性病的管理及其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强电视广播的宣传也是普及健康知识的必要手段,逐步加强“治未病”的观念。2.动物实验研究:IRAK-M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抑制脑出血后诱发的内毒素(LPS)胞内信号转导炎性级联反应的重要因素;涤痰通瘀方剂可加强IRAK-M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减轻急性脑出血大鼠肝脏病理损伤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