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矮花叶病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害,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经济有效途径,而抗病育种的成效取决于对抗源和抗病遗传规律的认识。本论文开展抗源鉴定和抗性遗传研究对玉米抗矮花叶病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我国60份主要玉米自交系2—3年的人工接种鉴定,筛选到K22、CN962、P138、齐318、齐319等9份高抗系和K22、X178、获白、黄早四等9份抗病系。利用SSR标记将其中的47份骨干自交系划分为7个类群,15份抗病自交系分散于四平头群(A)、旅大红骨群(B)、E群和G群。其中E群和GⅡ亚群被鉴定为抗病毒种质来源。根据杂种优势利用原理,CN962和K22可分别用于改良同一群的纹黄、444和丹340、E28等自交系的抗性。 (2)18个外引群体中Poo119、Suwan 1、Pob.101和Pob.46表现中抗SCMV。12个国内群体仅中综3号和中综4号抗病较好;而中群13、中群14、豫综5号及东北区的一些群体抗病性较差。 (3)对四套抗X感SCMV组合六个世代接种鉴定结果所做的遗传分析表明,在苗期或成株期,抗SCMV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互作效应普遍存在,且在不同杂交组合中遗传方式亦不同。抗SCMV的遗传力较高。在供试组合中,以苗期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病级为鉴定指标均估订到Pa405至少含有1对抗性基因,而黄早四则至少含有2对抗性基因。 (4)以黄早四×掖107的F2分离群体(18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9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543cM,平均图距17.3cM。利用F2:3和F2:4群体分别将抗性QTL定位于3、6、10染色体上,且位置基本相同;同时利用F2:4群体在染色体1、5上又各检测到1个QTL。基因作用方式除第1、5染色体上的QTL表现为显性和超显性外,其余均为加性或部分显性,其效应为负值。第3和10染色体上的QTL能解释较大的表型变异,可以认为是主效基因位点。 (5)抗性QTL在植株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的数目和效应略有不同,但主效QTL的表达基本一致。随植株生长发育检测到的抗性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逐渐增大。在苗期抗病性主要由位于染色体3、5、10上的3个QTL控制;在拔节期和抽雄期由位于染色体3、5、6、10上的4个QTL控制;到成株期由位于1、3、5、6、10染色体上的5个QTL控制。
其他文献
据2015年5月28日(Nature}报道,了解多物种群落的稳定性在面对通过抗生素生产所发生的负相互作用时是怎样维持的.是微生物生态学中的一个关键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青年教师是教学育人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医学专业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及临床经验不足
学生思维受阻表现:(1)学生不能将问题(Ⅰ)转化为对所有实数x都有f1(x)≤f2(x)恒成立;(2)复合函数与分段函数结合,形式比较繁琐,即使能够合理转化,对双绝对值不等式还要分类讨论求最大值,学生
二胡在最早作为戏曲伴奏乐器的历史上发展进程十分缓慢,直到刘天华先生的出现对传统民族乐器进行一系列改造,他学习和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并在二胡上得以发展应用,使二胡演奏技术丰富规范起来,二胡才可以成为独奏乐器进入音乐学院登上高雅音乐舞台。刘天华先生固守传统的同时容纳西洋音乐文化,吸收了西洋的作曲技法推陈出新在中西融合中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近代二胡发展迅猛,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愈来愈多的
定理1 P(xo,yo)是椭圆x^2/a^2+y^2/b^2=1(a〉b〉0)内的一个定点,过点P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
1.浙江玉米矮花叶病病原鉴定 从杭州田间表现典型花叶症的玉米病叶中得到病毒分离物ZJ1。以玉米作为病毒繁殖寄主,从中提取到大量线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740×14nm;病叶组织
自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趋向的影响,原本生活在原乡的台湾少数民族出现大量移往都市谋生的现象。台湾少数民族教育整体低落的现状阻碍了其社
200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一试第1题为:如图1,在正四棱锥P-ABCD中,∠APC=60°,则二面角A-PB-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意"、"形"具佳的中国茶文化典籍的代表作.《茶经》目录的章节标题言简意赅地挑明了《茶经》各章节的主题内容,成为展现原文形
结合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伴性遗传"一课为例,从"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在生物新课教学中的应用方面,阐述了该教学策略在新课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