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素质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教育应该着眼于幼儿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重视幼儿主体性素质的建构,并以此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建构。师幼交往作为幼儿人际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弘扬幼儿的主体性素质、形成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完善、提升幼儿的生命意义、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和谐的师幼交往促进幼儿主体性素质的建构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保障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对师幼交往与幼儿主体性素质的研究,透视当前师幼交往实践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现状,分析影响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建构的原因,据此创建师幼交往促进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策略体系。本论文在借鉴大量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力求与当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并重,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拟就当前的师幼交往与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现实问题做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分析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背景与状况、研究的意义,并对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沿着中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以此为借鉴和启发,探讨幼儿主体性素质的概念、特征和表现。第三部分:透过当前师幼交往实践中幼儿主体性素质被抑制的现状:幼儿主体地位的失落,高控制、高约束下的依赖与服从,“一致性”原则下被圈禁的创造性等,分析了影响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原因主要有:文化的传承、幼儿园教育制度的影响、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以促进幼儿主体性素质的建构为目的,结合师幼交往实践中诸多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分析,提出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和师幼关系观作为观念基础;幼儿园建立科学、民主、健全的幼儿园管理体制和有力推进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来提供好的外部条件;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具体实施:主体倾斜策略、知识对话策略、适度支持策略和情感沟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