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am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自2007年以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长期吸食新型毒品K粉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或急迫性尿失禁等下尿路症状(LUTS)。我们称之为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ketamine cystitis, KC)。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中所发现的特征均与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的病人相类似,2009年的亚洲间质性膀胱炎指南也认为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损害与IC有同样的发病机制。然而,对于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以下三点主要的疑问:1.下尿路症状和氯胺酮吸食是否确实有直接的因果关系?2.氯胺酮造成膀胱损伤的机制是什么?3.对于氯胺酮导致的下尿路病人的有效的合适的治疗方案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设计建立了氯胺酮对人膀胱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模型(第二章),氯胺酮滥用大鼠膀胱损害的模型(第三章)以及氯胺酮病人症状评分及尿钾水平测定的模型(第四章)分别进行研究。从细胞、动物及临床水平分别探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方法体外实验进行人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SV-HUC-1细胞的培养,细胞生长到对数生长期时,将细胞暴露于100nM、1μM、10μM、100μM浓度氯胺酮培养基中,利用MTT比色法检测氯胺酮对人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Amplex-Red荧光法检测氯胺酮作用于人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时所产生的自由基水平。动物实验取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24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NS),低剂量实验组(LK,5mg.kg-1)和高剂量实验组(HK,50mg.kg-1),每组6只。实验组大鼠每日早晨9点腹腔注射盐酸氯胺酮溶液,溶解于500ul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大鼠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组不予药物处理。大鼠单独饲养与自制的代谢笼中,利用自制的尿液染色试纸记录大鼠排尿频率。大鼠排尿测量实验在第一次给药前连续测3天,之后再第4,8,16周的给药后连续测3天。氯胺酮注射对大鼠尿液的短期影响通过分析尿液中抗增殖因子APF和一氧化氮NO水平完成。首先收集第一次注射氯胺酮前大鼠的6小时尿液作为基准对照,跟着收集注射后尿液36小时,每6小时收集一次。氯胺酮注射对大鼠尿液的长期影响通过分析尿液中糖蛋白GP-51和尿钾离子水平完成,在注射前,注射后4、8和16周分别取24小时尿液。氧化氮NO水平通过Griess Reaction试剂盒完成,APF及GP-51的尿液含量通过ELISA试剂盒法测量,尿钾离子水平通过多功能生化分析仪取得。大鼠予氯胺酮注射16周后,断头处死并称重,取膀胱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读片拍照。利用免疫组化法分析膀胱上皮组织中的紧密链接蛋白ZO-1及Occludin,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验证ZO-1,Occludin和iNOS在各组大鼠膀胱组织中的表达。临床中收集43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32例有严重的下尿路症状但能自行排尿的患者,B组为11例由于严重的下尿路症状而不能或不愿自行排尿在入院后留置尿管的患者。入院时,所有患者除接受常规检查外,均在入院时行盆腔疼痛与尿急/尿频(PUF)评分,并留置24h尿,检测尿钾、尿钠和尿肌酐浓度;同时取我院健康成年人30名,男女各15名,平均年龄22-30岁,在正常饮食情况下,连续测定3天的24h尿钾、尿钠、尿肌酐浓度作为空白对照。所有患者均被要求戒断K粉在,试验性给予静脉注射抗生素、口服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胆碱能受体阻滞剂、戊聚硫钠;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及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方法。平均治疗疗程为12天。出院前复查24小时尿钾和PUF评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第二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各个时间点不同浓度组间对细胞作用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方差齐时)。方差不齐时分别采用Welch和Dunnett’s T3法,显著性标准为P<0.05。第三章采用Prism version5.0(Graphpad Software, San Diego, CA, USA)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连续性数据用One-Way ANOVA检验。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s correction法,显著性标准为P<0.05。第四章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治疗前后各组间的尿钾、尿钠、尿肌酐浓度分析采用One-Way ANOVA。治疗前、后组间的PUF评分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PUF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PUF与对应的24h尿钾浓度的统计学分析采用计量资料的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生长至对数期后,以不同剂量的氯胺酮100nM、1μM、10μM、100μM分别处理细胞24小时及48小时后,利用MTT法测量可见氯胺酮1μM、10μM、100μM处理后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是未观察到药物对细胞有显著生长抑制作用,说明氯胺酮在100nM~100μM的剂量范围内对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生物学意义。当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生长至完全融合后,各种浓度的氯胺酮被分别加入到含有细胞的和无细胞的96孔细胞培养板中以AmplexRed法来测试其化学荧光的底色。结果发现,测量60分钟之内,氯胺酮各浓度组在有细胞及无细胞的培养板中所记录的荧光改变数据均呈自然氧化的平缓线性表现,有细胞及无细胞组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氯胺酮无法刺激人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产生自由基。大鼠在注射50mg-1kg氯胺酮溶液1分钟后出现全身僵硬症状,不能活动,随后10分钟出现共济失调,头尾不停摇摆晃动,向左右跌倒,接着开始保持平静不动1小时直到复原。在低剂量组,大鼠注射5mg-1kg氯胺酮溶液后,15分钟内相比生理盐水组合空白组的大鼠出现轻微的兴奋和活跃状态,之后恢复正常。在注射氯胺酮溶液16周后,高剂量组(HK)大鼠体重的增加与生理盐水组(NS)相比显著地减慢(15.6±4.4g vs53.1±4.0g,P<0.05;n=6)。3/6只大鼠在注射高剂量氯胺酮溶液16周后出现了明显的血尿。注射氯胺酮溶液12周后,高剂量组大鼠相比生理盐水组大鼠出现显著的尿频增多(24-hour frequency20.4±0.9vs16.4±0.6,P<0.01)。注射氯胺酮溶液16周后,高剂量组(HK)和低剂量组(LK)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均出现了显著的尿频增多(24-hour frequency21.0±0.7vs16.4±0.8,P<0.05;28.6±1.4vs16.4±0.8,P<0.001; n=6)。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时间-抗增殖因子曲线自首次氯胺酮注射后均开始出现增长,高剂量组在开始时产生了较快的反应,12小时后两组APF的反应基本一致,在注射后第30小时时达到最高峰,30小时后两组的曲线开始出现下降,而生理盐水和空白组的曲线保持水平。抗增殖因子APF分泌的量是由各时间段的量除以基础数值取百分比求得,高剂量组在第6小时APF增加的百分数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HK113%±3%vs.NS99%±3%,P<0.05,n=6)。在第30小时,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APF增加的百分数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HK127%±4%vs.NS105%±3%P<0.001;LK124%±8%vs.NS105%±3%P<0.001,n=6)。在注射前APF在各组的平均数是22.3±0.13pg.ml-1(均数±方差,n=24)。注射后6小时内尿液中一氧化氮的水平计算为基础一氧化氮水平的百分比,首次注射氯胺酮溶液6小时内尿液中一氧化氮的水平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较生理盐水组出现了显著的增多(HK277%±6%vs.NS119%±5%: P<0.001,LK173%±9%vs.NS119%±5%,P<0.05,n=6)。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之间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一氧化氮水平在首次注射氯胺酮6小时之后的各时间段在各组间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24小时尿液标本中的尿钾结果除以尿肌酐标准化以提高准确性。随着时间的进展,氯胺酮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的尿钾尿肌酐比(K+/Cr)显著降低(高剂量组:at0weeks46±0.8vs.8weeks36±0.6and16weeks31.5±1.4P<0.05, P<0.001:低剂量组:at0weeks:44.7±0.7vs16weeks36.8±0.8, P<0.05,11=6).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的尿钾和肌酐的比值K+/Cr随时间进展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随着时间的进展,氯胺酮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的尿液GP-51水平显著降低(高剂量组:initial38.98±0.35pg/ml vs.8weeks32.83±0.33pg/ml and16weeks15.74±1.22pg/ml P<0.05,P<0.001;低剂量组:initial37.35±0.49pg/ml vs.8weeks33.68±0.32pg/ml and16weeks34.40±0.30pg/ml P<0.01,P<0.05,n=6)。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的尿液GP-51水平随时间进展无显著统计学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膀胱上皮较空白对照组未发现明显的结构改变。高剂量组的大鼠膀胱上皮层较空白对照组显得更厚和更致密。在高剂量组里可以观察到膀胱粘膜下层明显的单核粒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纤维化和胶原蛋白沉积。而粘膜下层原有正常的疏松结缔组织在高剂量组明显消失。低剂量组的膀胱病理改变程度鉴于高剂量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ZO-1均主要表达在膀胱上皮层,而另一个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主要表达在膀胱粘膜下层的血管内皮细胞中。通过Image-Pro Plus v6.0软件处理量化分析可见,iNOS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的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平均光密度±方差:LK0.432±0.006vs. NS0.215±0.005P<0.001;HK0.450±0.006vs.NS0.215±0.005P<0.001.),生理盐水组较空白对照组也出现了显著的增高(平均光密度±方差:control0.270±0.005vs.NS0.317±0.006P<0.01,n=6)。Occludin的染色密度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较生理盐水组出现了显著降低(平均光密度±方差:LK0.404±0.005vs.NS0-317±0.006P<0.05;HK0.452±0.008vs.NS0.317±0.006P<0.001,n=6),ZO-1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染色密度则较生理盐水组出现显著增高(平均光密度±方差:LK0.340±0.006vs.NS0.453±0.011P<0.05;HK0.255±0.008vs.NS0.453±0.011P<0.001,n=6)。各组大鼠膀胱中NOS、ZO-1和Occludin的表达由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验。免疫蛋白印迹的量化柱状图结果与免疫组化的量化结果完全一致。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中NOS的相对蛋白表达比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平均比率±方差:LK0.83±0.003vs.NS0.70±0.004P<0.001;HK1.09±0.006vs.NS0.70±0.004P<0.001,n=6,),生理盐水组中NOS的表达较空白组也显著增加(平均比率±方差:control0.63±0.008vs.NS0.70±0.004P<0.01,n=6).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中ZO-1的相对蛋白表达比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减少(平均比率±方差:LK1.08±0.008vs.NS1.55±0.003P<0.001;HK0.73±0.005vs.NS1.55±0.003P<0.001,n=6).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中Occludin的相对蛋白表达比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平均比率±方差:LK0.89±0.003vs.NS0.70±0.005P<0.01; HK1.02±0.01vs.NS0.70±0.005P<0.001,n=6)。临床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治疗前24h尿液样本中的尿钠和尿钾的变化:所有数值均以24小时尿肌酐作为内参进行标准化。经标准化后的A组尿钾浓度分别与对照组、B组比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1.80vs.B组6.22K+/Cr,P<0.01;A组1.80vs.对照组6.47K+/Cr,P<0.01)。各组尿钠浓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A、B组)在接受治疗后,下尿路症状均有明显改善。B组所有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能自行排尿。标准化后的组间尿钾浓度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间PUF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PUF评分有统计学差异(A组:治疗前23.19±3.64VS治疗后18.31±2.19,P<0.05;B组:治疗前21.95±3.86VS治疗后17.18±2.68,P<0.05)。治疗前A组尿钾浓度与PUF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97,P<0.01);治疗前B组尿钾浓度与PUF评分没有明显相关关系(r=0.012,P=0.973);治疗后A组(r=-0.847,p<0.01),治疗后B组(r=-0.881,p=<0.01),尿钾浓度与PUF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讨论氯胺酮在100nM~100μM的剂量范围内对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无生物学意义,并且也不能诱导膀胱上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因此我们认为是氯胺酮的代谢产物而不是氯胺酮本身对泌尿系统产生了损害。经过动物实验的结果得出,长期滥用氯胺酮的大鼠,会出现明显的尿频和血尿。我们推测其机制可能是氯胺酮的代谢产物在尿液中对膀胱上皮细胞产生了直接的毒性作用,使膀胱上皮细胞产生了一氧化氮和APF。这种蓄积的毒性作用和APF的持续释放,扰乱破坏了膀胱上皮细胞的正常增殖和自我修复。因此膀胱上皮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表现为氨基葡聚糖中的糖蛋白GP-51和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下降。然后,膀胱上皮的渗透性增加。尿液中的成分如尿酸、尿钾等可以渗入膀胱的间质层和肌肉层,导致炎症细胞的浸润,间质层纤维化和血管增生。尤其是尿钾的渗入,促使膀胱的神经和肌肉去极化,产生尿频、血尿和尿痛的IC样症状。临床中,新发的、未经治疗的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中尿液钾离子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和留置尿管的重症患者相比显著减低,这也可能是由于膀胱黏膜上皮的缺损,尿液中的钾离子渗透进入膀胱内间隙所致。尿钾浓度的测定对于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判定等均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并且治疗后的两组PUF评分及所有患者的PUF总体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F评分与治疗后24h尿钾存在负相关,PUF评分越低,24h尿钾浓度越高。说明我们采用的综合治疗不仅有效减少了尿钾离子在膀胱壁的重吸收且有助于缓解尿频、尿痛等症状。
其他文献
互联网由于其即时性、无边界性、读者群体的无限制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这些特点使得传统适用于一般媒体侵犯人格权的规则,难以有效地适用于
将SAPO-11沸石经离子交换、挤条成型、浸渍、焙烧等一系列处理后制成Pt/SAPO-11催化剂,并通过程序升温脱附(TPD)、红外光谱(IR)等表征方法研究了离子交换、反应条件对Pt/SAPO-11催化
近几年,受下游衍生物快速增长的驱动,全球丙烯需求量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达到4.9%,打破了传统的以乙烯为中心的烯烃供需格局。2004年全球丙烯供需缺口约21万t,预计供不足需的态势将
据Pike研究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下一代可再生燃料中,藻类生物燃料发展潜力最为巨大。报告显示,来自航空和军队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藻类石油在生产、种植和提取环节技术
马传染性贫血虽然对人类健康没有威胁,但其对马类动物的威胁性很大,尤其是急性马传染性贫血,致死率很高。马传染性贫血的传染途径很多,昆虫叮咬所导致的皮肤感染、病马的排泄
从世界范围来看,Apple、哈雷、可口可乐等著名品牌无不拥有巨大数量的品牌迷,他们助推了这些品牌的成长和延伸。而相比之下,国内拥有众多粉丝的品牌还比较少。所以,本文主要基于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猪的急性、热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病,是2018年8月新传入我国的,该病的病程较短,病死率达100%,一旦感染对养猪场将是毁灭性打击。因此必须
非洲猪瘟病毒是导致非洲猪瘟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传染性较强、范围较广,一旦养猪场出现非洲猪瘟,其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虽然非洲猪瘟属于外来疾病,但是在国内已经呈现一定的发展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重症心脏瓣膜病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的治疗效果,为左西孟旦安全、广泛应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临床实验依据。方法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
非洲猪瘟病毒是引发非洲猪瘟的致病原,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率较高,一旦生猪发病,几乎都会死亡。并且此种病毒会长期存活,无法进行有效消除,其虽不会感染人,但会影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