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聚氰胺事件不仅使消费者对中国的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信心跌至谷底,而且使我国乳制品行业遭受沉重打击。目前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状况虽总体向好,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存在于多个环节,如何有效保证乳制品质量安全是政府、科研人员、乳制品供应链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乳制品质量安全涉及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的参与主体不规范的质量控制行为以及各主体之间行为关系不协调会严重制约乳制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因而基于供应链协调视角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选择乳制品供应链主体质量行为协调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乳制品核心企业以及政府协调不同主体之间质量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由浅入深地剖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各层次原因,并提出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质量行为协调的决策框架;(2)从养殖-投资环节,研究不同机制下养殖模式转变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协调结果的因素,求解实现该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政府补贴额度,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实例验证;(3)从生鲜乳生产-检验环节,研究双边道德风险下基于不同质量损失分担契约的质量控制模型,求解实现该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最优损失分担系数,对比不同契约的协调效果;(4)从产品加工-消费环节,研究单边道德风险下基于认证标准的质量控制模型,求解可以激励乳企且为消费者传递信息的认证标准可行区间,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实例验证;(6)最后,从供应链整体,分别研究无认证情形下基于内部损失分担契约的以及认证情形下基于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求解实现各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最优损失分担系数以及收益分配系数,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并对比不同契约的协调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乳制品供应链不同环节主体之间行为关系不协调严重制约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2)政府补贴制度可更有效地协调养殖-投资环节质量行为;(3)外部损失分担契约和内外部损失共同分担契约都可通过相应的分担系数协调生产-检验环节的质量行为,但外部损失分担契约更利于保护上游养殖户的收益;(4)合理的认证标准可在一定的区间协调加工-消费环节的质量行为;(5)无认证情形下内部损失分担契约可协调整体的质量行为,在该契约协调下,养殖户最优收益低于其保留收益;(6)认证情形下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可协调供应链整体的质量行为,在该契约协调下,养殖户最优收益高于其保留收益;(7)认证情形下收益共享损失分担契约和无认证情形下内部损失分担契约相比,具有激励性,公平性和稳定性的优势。本文的特色和创新:(1)从检验检疫学视角、供应链不同环节及其主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出发,由浅入深地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质量行为协调的决策框架;(2)以有限理性的奶农和乳制品企业为决策主体,构建不同机制下乳制品供应链养殖-投资环节养殖模式转变的演化博弈模型;(3)考虑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属性以及政府监管,引入消费者看到产品有(无)认证标识后判断产品质量水平的后验概率、政府质检强度等变量,从契约角度构建了加工-消费环节基于认证标准的质量控制模型;(4)考虑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属性、政府监管、利益分配,引入消费者愿意为认证产品支付的价格溢价、政府质检强度、收益分配比例等变量,构建了认证情形下基于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协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