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能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自提出以来,就成了各国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成为研究的关键和难点,它决定了具体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化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以其概念形象、内涵丰富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而迅速风靡全球。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和Wackenagel等1992年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它提供了一个核算不同区域尺度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即通过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确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从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可持续。与其他的定量计算方法相比,生态足迹模型的测算指标采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来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而不是使用金钱的测算,易于理解且容易进行尝试性测算。 本文根据1996年到2003年的数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湖南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和预测,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湖南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论如下:(1)湖南省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湖南经济的发展在1996年—2003年之间一直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而生态赤字的逐年增加则表明湖南经济的发展离可持续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2)湖南省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不大,生态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由生态足迹的增加所引起的,而生态足迹的增加又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用地的增加所导致的;(3)由于对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耕地生态承载力的持续下降是导致湖南省生态承载力逐年波动但总体递减的主要原因之一;(4)单位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表明湖南经济在不断的增长、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人均生态赤字的逐年增大表明其进步速度慢于生态足迹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即湖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5)人口的迅速增长是湖南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6)按照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湖南的生态赤字将持续增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采取必要的措施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