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令监测系统拓扑与系统管理功能的研究与开发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应用市场的丰富、用户数量的增长,市场对网络服务质量与性能感知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各大运营商积极通过网络升级应对挑战,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然而网络升级也带来新的挑战,新网络架构中业务服务质量、业务类型统计、网络监控、网络维护等问题成为直接影响用户感知与运营商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信令监测系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它支持对网络重要接口、大流量实时数据的长期统计分析,监控整网运营质量,为网络质量监管提供有效手段。   本课题源于信令监测产品升级开发项目——信令监测系统应用层功能模块开发部分,在本课题研发过程中,作者主要负责拓扑与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拓扑与系统管理作为信令监测系统应用层重要设计功能模块,实现了被测网络中设备、链路信息的图形显示与用户、角色、日志、告警对象的管理。被测网络的设备是提供网络服务的重要功能实体,系统管理是完善信令监测系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拓扑与系统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信令监测系统的系统框架、功能结构及应用层功能模块设计,之后重点讲述了拓扑与系统管理模块的功能设计与应用案例。在拓扑管理模块重点设计了拓扑自动发现、拓扑图构造、拓扑发布模型、附加信息呈现的实现方式。拓扑自动发现源于对接口CDR文件的处理,根据消息类型分析CDR文件数据,提取拓扑信息保存到数据库;拓扑图构造采用以线带点的思想拼接拓扑图形;拓扑发布模型从软件结构上实现拓扑可视化;附加信息采用三种呈现方式,实现数据实时刷新;在系统管理模块重点设计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告警管理、日志查看功能并设计功能开发流程。同时,文中将(1)x EV-DO网络作为应用案例详细设计了拓扑与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过程。   论文最后对(1)x EV-DO网络分组域接口进行工程部署监测,从大量数据中对拓扑发现进行测试与验证,并对拓扑管理与系统管理提供界面展示。信令监测系统的出现改善了网络监管缺失的现状,为网络运营维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减轻了运营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准确定位网络故障提供了参考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电力SCACA系统是电力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和手段。SCADA通信传输网实现控制中心与远程终端间的通信,是信息传输的载体。一旦网络出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 LTE)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技术来应对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AMC技术就是根据信道状态信息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多径信号的超分辨率时延估计技术。作为无源定位的关键技术之一,信号的时延估计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位系统的精度。当无源定位系统中的外辐射源是窄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卫星监测数据。由于卫星传感器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图像数据不能很好的反映观测目标的详细信息。多源遥感图像融合技术为人们充分利用多源遥感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提出了一种基于Curvelet变换的新融合策略。Curvelet变换分解系数中,低频系数主要包含的是光谱信息,本文中采用一种基于局部窗口标准差的系数加权处理策略,这种处理方法能够保留源多光谱图
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和信息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迫切需要更加智能化和微型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因此具有并行计算优势的神经形态系统受到极大的关注。由于现有的半导体晶体
在语音编码领域最常用的算法就是基于线性预测(LPC)的语音编码算法,例如那些基于MELP和CELP算法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语音编码标准,但这些编码算法存在性能上的不足。在LPC技术中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中的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无处不在。例如计算集群的任务调度,视频流中的比特率自适应,因特网电话中的中继选择,云计算中的虚拟机放置,拥塞控制等等。目前的大多数解决这些问题方法为启发式算法。但是启发式算法存在一些关键的不足之处:当底层系统较为复杂时通常无法精确建模,每当问题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模型。此外,预设好的模型很难在具有噪声影响的输入以及多变的环境下做出较好的实时决策。最近
学位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字水印技术作为数字多媒体信息中版权保护、内容认证、篡改保护的首要技术,近年
针对生理信号非接触识别压力的研究是情感计算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基于高光谱技术提取的人脸血氧含量可用于压力的非接触识别。高光谱图像在包含丰富信息的同时,其庞大的数据量
飞速发展的纳米集成技术使得集成在单个芯片上的处理核的数量与日俱增,进而迫使芯片上的主干网络必须同时处理更多的信息。由于传统金属互连网络具有高功耗、高延迟、低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