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与明清白话小说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高兴》为中心,研究贾平凹小说对明清白话小说的继承与超越关系。这项研究是众多贾平凹研究资料中的重要一维,将贾平凹小说中明清白话小说的遗风进行集合,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证了贾平凹小说与明清白话小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做较好的对比和衔接,整合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学资源。这项研究是对整个文学史做完备整合的较为便利的进入点,对今后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对比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全文分三章论述:第一章主要从知识分子的精神和趣味上来研究,分析明清白话小说对贾平凹本人以及其作品的影响。本章节分析的是古代和当代作家精神层面上的异同,分析作家的价值观、欣赏趣味以及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明清时期是一个社会生产大发展时期,也是文人精神的大萧条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不同,资本主义萌芽首次在中国出现,并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也对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震动。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偏离正统轨道,转向娱乐消遣,倡导及时行乐的消极世界观。最具代表的就是白话小说的盛行,其语言上放弃了山林文学的艰涩难懂,意境上丢弃了文以载道的说教功用。白话小说的流行,是作家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结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白话小说的兴起,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突破、革新。在贾平凹生活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建国后的第一个生产力发展的高峰。与明清社会相似,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打开了当代中国繁荣的大门。马克思曾言,文学与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相反往往背道而驰。因此,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相悖,是本章研究的重点。第二章主要从贾平凹坚持的创作立场上来分析贾平凹小说的传统性和“复古”特点。孙见喜说,贾平凹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里,有较多古典文化、民间文化的遗迹,创作风格与古典文学结合较为紧密。作为寻根文学的开辟者,贾平凹以一篇《卧虎说》奠定了他文化寻根的立场。因此,可以肯定,他的小说格调是“向后看”的。贾平凹的《废都》与明清白话小说是借尸还魂的关系,《高兴》则套用了才子佳人的模式。《高老庄》《白夜》,也具有典型的古典小说风格。在贾平凹的大多数作品中,乡土、农民是重要主题,《鸡洼窝人家》《商州初录》等,故事几乎全部发生在陕西的广袤贫瘠的乡土大地上。《废都》《高兴》是作家较少尝试的城市题材,虽然小说的背景变成了西安城,但作者仍然在书写乡村的概念。庄之蝶、刘高兴这一类生存在城市中的农民知识分子,无时不在暴露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对立的本质,也表达了作家面对乡土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犹豫和困惑。第三章主要研究贾平凹小说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超越性,分析作品中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明清小说的社会功能是娱乐消遣,格调和趣味都不高。贾平凹小说借鉴的是明清白话小说的外壳,而精神层次远远高于明清小说。《废都》表达的是人文知识分子面对当下社会变革的忧虑和困惑,以及寻求解答的途径而无所获得的痛苦。《高兴》表现的则是当下中国社会乡村和都市的二元对立,城乡的矛盾、隔阂在现代化进程中难以消解的现状,以及处在城乡两难境地的人遭遇的尴尬和不被认同感。贾平凹的作品无一例外保持着对当下社会的密切关注,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群体,这与二十世纪初期五四文学精神一脉相承。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生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贾平凹的小说在借尸还魂的同时,超越了明清白话小说停留于表面的娱乐功用,将小说的内涵指向更深层次。
其他文献
静脉畸形是一种胚胎血管在发生过程中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是硬化剂注射和手术切除。弥漫型的静脉畸形病变范围广,手术治疗常因为不能完全切除而导致复发。
《拜月亭》是我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的四大南戏之一。它从诞生以来的六百多年间,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并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单就现存的全本就有:世
研究目的与背景:有机磷化合物致迟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orus easter-induced delayedneuropathy,OPIDN)是指某些有机磷化合物经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者反复多次接触,经过7-14天(或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农民进城打工潮席卷而来。随着打工潮的迅猛发展,充满悲情美学色彩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农民工的生存生活环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和苏轼一起代表着宋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世称“苏黄”。他终生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而被奉为宋诗
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高职《大学生礼仪课》入手,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模块及项目内容、情景模拟活动
中国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聊斋志异》问世后,其仿作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卷帙浩繁,形成文言小说创作再度蔚兴的局面。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聊斋》仿作的研究,多以个案分析
刘禹锡的散文在中唐曾获得巨大的声誉,后世对其散文也多有评价和研究。本文以刘禹锡散体单行、不刻意押韵的散文为研究对象;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出发,对刘禹锡散文的思想内
明代科举以八股取士,使得八股文写作成为明代士子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八股文必然受到政治环境和朝廷喜好的左右;但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明代文学发展潮流的影
对于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表述与被表述”是研究界争所论问题之一,这也是整个“底层写作”甚至所有“代言式”写作争论的核心问题。如同马克思对法国农民的分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