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拙艺术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geqin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商业化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品牌形象作为影响消费者购买产品意愿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品牌形象设计在国内的整体发展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绝大数企业都开始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品牌形象设计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品牌形象同质化问题严重、过于商业化和低俗化、缺乏对情感价值的关注、高端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较少等。本文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引入了稚拙艺术,试图探究稚拙艺术对于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价值和启示。不同于以精致与流畅见长的艺术形态,稚拙艺术具有一种天生的轻松感和稚趣感,这种轻松稚趣的感觉可以唤起观者内心纯真的情感,在视觉和心理上让人感到愉悦,为观者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体验。当下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稚拙风格的艺术和设计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大众通过稚拙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体验缓解压力,弥补心灵的情感空白,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设计领域,当下稚拙艺术已然表现出了自身强大的影响力。本文以品牌形象设计和稚拙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稚拙艺术的缘起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探讨稚拙艺术自身的艺术特点以及艺术价值。通过提炼稚拙艺术对品牌形象设计的价值,明确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引入稚拙艺术的优势,并结合具体的设计应用案例分析稚拙艺术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方法,为稚拙艺术与品牌形象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些建议。文末结合具体的设计实践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支撑和验证。
其他文献
在结婚率低下离婚率高涨的现今社会,人们对待婚姻更为慎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旧文化的碰撞,大家对待婚姻的观念也区别于以往。婚外情这种行为如今越来越不被大众所接受,更是成为了离婚的主要诱因,人们对配偶忠诚度的要求随之上升。随着法律建设的日益完善,大家的法制意识高涨,在解除婚姻关系时倾向于选择法律来更好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法律总是存在滞后性的,新修订的《民法典》规定了5种可在离婚时要求离婚损害赔偿的
拼接作为服装制作工艺中的一种基本手段,与服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拼接艺术的发展来看拼接艺术是从拼接工艺发展而来的,将其作为一种主要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服装中也流传已久,其背后能够折射出劳动人民在面对资源紧迫时的一种乐观、智慧的心态。实用性和审美性是拼接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拼接艺术也始终是围绕这两点进行源源不断的创作。因此,拼接艺术在服装中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由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过渡的流行方式。从造
自上世纪80年代灰色系统理论创立以来,灰色系统理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研究具备“小样本、贫信息”特征的不确定性系统的一种新方法,解决了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灰色预测作为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建模数据要求不高,同时具备相当广泛的应用空间与背景,所以被运用于诸多领域,譬如能源需求量预测、灾害与事故预测、经济与产业发展预测等等,为不确定性系统的蓬勃发展提供了
儿童绘本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儿童绘本的叙事载体呈现出由物质媒介转为信息化媒介的演变趋势。因此,儿童绘本的跨媒介叙事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和社会的热门话题。互动叙事是叙事学经过跨学科与跨媒介发展后的理论产物,是跨媒介叙事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板块。近年来,互动叙事被广泛运用在新闻、影视、游戏等数字领域中,其在叙事文本、叙事结构、叙事形态
近年来洛阳城市飞速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设计问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风貌中保持原汁原味,增强文化传播力受到了更多关注。在规划上,国内已经围绕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形成“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级嵌套的保护框架与多种等级的建设控制地带。但是设计上仍然习惯按建筑、景观分而治之,这在保护地带相互配合,区域风貌统筹
礼俗型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村落在长期人地发展关系中形成的风俗活动,集中体现着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是村落的标志性空间,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空间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受到挤压,或损毁闲置、或“圈养式”保护、或功能异化。如今,随着乡村的发展,该领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村落礼俗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化迎来了有利契机。目前关于传统村落礼俗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村落保护策略及发展规划领域;一方面集中在乡村传统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的出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经济结构升级、现代社会关系、新兴文化的产生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性结构正在与传统经济和文化所创建的村庄空间性结构产生脱节,从而使村庄进入衰落阶段,村庄旧有肌理格局逐渐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但机械式的村庄规划却总是使“肌理”的破坏更为严重,村庄逐渐丧失原有的历史特色,因此如何在实际规划设计的项目中尊重乡村个性本身,实现乡村的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从封建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期间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大变革,服饰也不例外。袄褂是近代民间人们广泛穿着的传统服饰外套,以往学者对近代袄褂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款式外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对近代民间袄褂衣料特征的研究尚属缺乏。本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及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一些馆藏袄褂实物资料及图片资料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研究,主要用到了文献法检索、实物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而且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潮流品牌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求新求异的精神需求,也因此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自2011年起,全球潮牌服饰市场在短短5年内就突破了15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预计以超过11%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1年达到26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众多国潮品牌的破土而出也对相关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融合
旗袍作为民国新旧文化碰撞下的产物,承接传统袍服之美,开启近代文化之新。旗袍也为民国时期女性的代表性服饰,其背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审美内涵。本文以旗袍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了设计学结合美学、社会学等多方视野,从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等多重维度开展女性旗袍的设计艺术及文化内涵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对旗袍的历史溯源与审美变迁进行概述,分析该服饰在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变迁下的生存与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