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对汉语差比句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正文共四章。 第一章讨论比字句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要素(比较项和结论项)的句法表现和语义行为,着重考察了比字句两个比较项的对称与不对称分布所带来的各种句法结构形式,此外,本章还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结论项的句法表现和语义限制。 第二章重点讨论比字句的比较方面和比较类型。比字句的比较方面主要有性状比较、动作方式比较、数量比较等三种类型。比字句既可以表示单纯比较,也可以表示比喻、比拟。另一方面,比字句表示比较时也非单纯表示差比,在某种格式里它也可以表示极比。此外,本章还详细论证了“X比Y更Z”和“X比Y还Z”是两种功能不同的差比格式。 第三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对“没有”句和“不比”句这两种差比句的否定形式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着重论证了这两种否定形式语用功能的差异。 第四章,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韩语和汉语的差比句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汉语差比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以及汉韩对比研究。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ⅰ)比字句具有四个概念要素,即比较项(包括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结论项、比较标记以及比较点。其中比较点是比字句的非必有成分,在实际话语里常可以零形式出现。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话语策略,比较点在比字句里可以有不同的句法分布。 (ⅱ)比字句的两个比较项在形式上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称。其对称与不对称的表现往往跟省略、隐含以及移位等句法。语义操作密切相关。 (ⅲ)比字句的结论项有特定的语义要求,只有本身能显示“程度或量度变化”特征的成分才可以进入其位置。因此,相对性质形容词是比字句结论项的首选成分。此外,其他谓词性成分因为能显示程度差异或量度变化,也常常用于比字句结论项。 (iv)“比”字结构(“比+比较客体”)通常只充当状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演变的产物。 (v)“X比Y更Z”和“X比Y还Z’,是两种功能不同的格式。“X比Y更Z’,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差比命题,不带有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而“X比Y还Z”是一个反预期句式,它在表达一个差比命题的同时还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换言之,“X比Y更Z”限于客观的陈述,是一种客观性句式;“X比Y还Z”重在主观的表态,是一种主观性句式。另一方面,比字句中“更”与“还”的性质和功能也不相同。“X比Y更Z”中的“更”是一个命题成分,它的作用是为所在的命题添加程度信息,在句法上“更”属于程度副词;“还”不是命题成分,它的出现与否并不影响一个差比命题的真值条件,“还”的作用是表达说话人对“X比YZ”这个命题的看法、态度或信仰,它是一个标记反预期信息的语用标记(反预期标记),因此“还”的语法属性并非程度副词,而是语气副词。 (vi)差比句的否定表达式有“没有”句和“不比”句两种形式。这两种否定句对充当结论项的形容词有不同的语义限制。“没有”句的结论项通常只有正面词才可以进入,负面词进入结论项需要有特殊语境。与之相反,“不比”句的结论项则偏爱负面词,正面词用于 “不比”句结论项的文本频率反而极低。这种不对称现象导源于这两种句式一话语功能的差异。 (V五)“没有”句与“不比”句的语用功能很不相同。“没有”句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否定性的差比命题,本身不带有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因此它是一种无标记的客观性的否定句。与之相反,“不比”句是一种反预期句式,它在陈述一个否定性差比命题的同时还带有说话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或态度,因此它是一种有标记的主观性的否定句。正因为如此,“没有”句可以用来回答一个是非问句,而“不比”句不能。 (诚)汉语和韩语的差比句存在诸多类型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a)比较标记的语法属性不同,汉语的比字句使用的语法标记是介词“比”,韩语则用助词“一旦件(--boda)”来构成差比句。(b)汉语的比字句只有主语或话题才可以进行比较,直接宾语不能用作比较项:而韩语的差比句没有这种限制。(。)汉语差比句中否定词“不”的位置和否定范围与韩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