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花草与炭疽菌互作的生理响应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SqPAL1的功能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ypig_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是我国南方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gloeporioide)诱发的炭疽病(Anthracnose)是目前威胁柱花草生产的最主要病害,可造成柱花草的营养价值降低,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研究柱花草接种炭疽菌后的生理响应,挖掘关键响应基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以热研2号柱花草为材料,观察了胶孢炭疽菌对柱花草的侵染进程;分析炭疽菌侵染对柱花草后抗氧化酶系统和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RNA-seq分析鉴定了柱花草响应炭疽病的相关基因,克隆并鉴定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SgPAL1,并对其功能开展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1、柱花草叶片接种胶孢炭疽菌后,在36hpi(hourpostinoculated)出现明显的褪绿,60 hpi出现黑褐色坏死线;显微观察发现在36 hpi形成大量初生菌丝,48 hpi-60 hpi次生菌丝迅速生长,而后84 hpi宿主很快崩解死亡。次生菌丝的出现标志着柱花草炭疽菌从活体营养阶段到死体营养阶段的转变。2、利用二联基联苯胺(DAB)和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法,分析炭疽菌侵染对柱花草叶片活性氧物质H202和02-累积的影响,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叶片活性氧的累积逐渐增加,细胞受损加剧;接种炭疽菌后,柱花草叶片抗氧化相关的酶活性与代谢物含量均不同程度受到调控,其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持续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活性以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表明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是柱花草对炭疽菌入侵的一种适应性响应,以应对活性氧积累。3、柱花草受到炭疽菌侵染后,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下游的次生代谢产物(总酚、类黄酮、原花青素、花青素、单宁)含量均在特定阶段显著增加,在96 hpi原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分别是CK的14倍、2倍,总酚、花青素含量在24 hpi分别增加了 70.95%和75.61%;单宁含量在48 hpi增加了 69.09%。PAL活性在24hpi与48hpi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以上结果表明PAL介导的苯丙烷类代谢参-与调控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抗性。4、通过RNA-seq分析柱花草叶片在接种炭疽菌后不同时间点(24、48、60、96 hpi)与CK的差异表达基因,共获得700,643,352条clean reads,194,879个转录本和112,754条完整的unigene。其中,60 hpi样品出现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上调基因3831个,下调基因6596个。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素生物合成、植病互作、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通路中。柱花草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3个关键酶的编码基因,即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均有家族成员受炭疽菌侵染诱导增强表达。5、从柱花草转录组的Unigene数据库中克SgPALs家族的3个基因,分别命名为SgPAL1、SgPAL2、SgPAL3,碱基序列长度分别为2148bp、2076 bp、2136 bp,依次编码715、691、711个氨基酸,3条序列的一致性为80.51%;Real-time PCR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3个SgPALs在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其中SgPAL1和SgPAL2在根中表达量最高,SgPAL3在茎秆中表达量最高;响应炭疽菌侵染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gPAL1、SgPAL2和SgPAL3分别从48hpi、60hpi和96hpi开始,表达量显著高于CK;拟南芥原生质体细胞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gPAL1、SgPAL2和SgPAL3均定位于细胞质。6、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柱花草遗传转化体系,进行SgPAL1的功能研究。构建超量表达SgPAL1的表达载体,获得SgPAL1转基因柱花草。To代阳性株系的PAL酶活、总酚、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炭疽菌离体侵染实验发现超量表达SgPAL1转基因株系的病斑直径显著低于野生型。表明超量表达SgPAL1能显著增强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解析了SgPAL 介导的苯丙烷类代谢途径通过提高下游次生代谢产物(总酚、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来增强柱花草对炭疽病抗性的机制,研究结果将为柱花草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候选基因资源。
其他文献
诺尼(Morinda citrifolia L.)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但诺尼又是严格的热带作物,不耐低温,当出现5°C低温时会受到寒害,诺尼产业发展受到影响。我们课题组经过16年培育出的“抗寒4号”诺尼品种,在大田生产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寒性,为验证其抗寒性,本研究从生理分析、气候模拟实验和转录组分析研究“抗寒4号”诺尼的抗寒特性,为培育抗寒诺尼品种奠定理论基础,也为
海藻糖是一种稳定的非还原性双糖,能够提高复苏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的能力。但在多数植物中,海藻糖的浓度极低,难以发挥细胞渗透调节和胁迫耐受功能,而其生物合成前体6-磷酸海藻糖(trehalose-6-phosphate,T6P)则被发现是一种重要信号分子,同能量代谢开关SnRK1(蔗糖非发酵-1-型相关蛋白激酶-1)蛋白激酶一起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过程中的碳源利用调控。在橡胶树中,橡胶生物合
本论文基于毫米波近程探测技术,依托于相关的工程项目,主要研究和设计了线性调频连续波体制(Linear 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LFMCW)的毫米波近程探测系统,包括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实时信号处理算法研究、软硬件实现、系统调试和实验验证等几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LFMCW近程探测系统的测距测速原理,结合系统的应用需求对本课题的LFMCW
橡胶人工林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典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由于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上涨,橡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增,引发了人们关于种植橡胶树是否会给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诸多争议。有研究认为大规模植胶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减少等。为了正确评价橡胶人工林土壤质量现状,明确橡胶人工林土壤质量是否退化的问题。本文选取不同林龄橡胶人工林即幼龄期(5a)、初产期(10a和13a)、旺产期(1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橡胶树的产排胶过程是一个创伤反应。外施乙烯可以刺激排胶从而提高橡胶的产量。虽然乙烯在生产上大量应用,但乙烯刺激橡胶排胶的分子机理目前还知之甚少。本文将通过克隆鉴定橡胶树乙烯信号相关基因,来揭示乙烯在橡胶产排胶中的分子机理。首先利用数字表达谱,分析橡胶树乙烯应答基因。其次,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橡胶乙烯信号
生物传感器的核心是敏感材料,要获得成本低廉、性能卓越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敏感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关键。镍基纳米材料,如:金属镍,氧化镍,氢氧化镍等已经被广泛用于非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以往的工作中,镍基敏感材料仍存在本征活性较低,电子传输动力学性能较差等问题,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以镍基材料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分级多孔纳米结构的合成技术,从材料本征活性与电子传
瓜尔豆(Cyamopsistetragonoloba L.Taub)原产非洲,是一种优良的热带、亚热带豆科作物。具有耐旱、耐瘠特性、增进土壤肥力的作用。从瓜尔豆中提取的瓜尔豆胶可用于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其改性产品在食品、医药、造纸、纺织、日用化妆品等工业部门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对瓜儿豆的研究不系统,且研究的层次不深。本论文对收集到的257份瓜尔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
水稻种子和叶片大小都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它们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在植物中,器官大小通常是由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展两个连续的生物学进程共同决定的。在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已经发现了许多调控水稻种子和叶片大小的因子,但这些器官大小因子的调控机制及相互之间的调控网络仍缺乏深入研究。实验室前期通过EMS诱变野生型水稻KYJ,分离获得突变体slgl-1,slgl-2和slg2,它们均具有种子窄,叶片窄的表
林窗和土壤种子库一直都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研究林窗环境下土壤种子库的种子萌芽机制对了解林窗形成后促进森林恢复的过程及原理有着重要意义。林窗形成后,林窗微生境的光照、温度及湿度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土壤种子库中一部分一直处于休眠或静止状态的种子因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刺激而开始萌芽。林窗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土壤种子库中这一类型种子的萌芽,哪一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然没
概念规划是中国城市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2000年广州概念规划的成功,将城乡规划从传统的设计学科,延伸到城市战略咨询领域。本书汇总了作者在这一领域发表过的文章,结合主持的广州、深圳2个概念规划,探索了概念规划的理论、方法,并进一步区分了概念规划和战略规划的差异。作者第一次将速度变量引入空间规划,提出了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城市的最优空间结构和增长模式,为中国特有的新城(区)规划提供了规划范式。本书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