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仔猪球虫病目前已成为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但长期以来该病没有引起养猪业足够的重视。为掌握目前河南省郑州地区仔猪球虫病的流行动态及种类分布,并为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2006年7~11月,应用饱和糖-盐水溶液漂浮法对河南省郑州地区的16个不同规模猪场仔猪球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其球虫总的感染率分别为7.97%、26.48%、5.89%、15.14%、3.12%、6.67%、0.76%、11.11%、33.57%、22.35%、38.87%、4.55%、11.47%、17.96%、5.13%和22.87%,平均感染率为13.33%;其等孢球虫感染率分别为5.36%、26.48%、3.96%、11.36%、2.13%、2.22%、0%、4.67%、22.54%、16.32%、30.12%、1.96%、7.98%、10.15%、4.06%和18.48%,平均感染率为10.14%。在上述调查猪场中,仔猪球虫感染率均为阳性,最高感染率为38.87%,最低感染率为0.76%;而等孢球虫的最高感染率为30.12%,最低感染率为0%。感染日龄主要集中在11~20日龄,感染率为22.97%,其次在21~30日龄,感染率为15.81%,再次在1~10日龄,感染率为13.92%;而等孢球虫感染日龄也主要集中在11~20日龄,感染率为21.08%,其次在1~10日龄,感染率为12.87%,最低感染率为0%,在41~60日龄段。用Miaspro图象分析处理系统测量卵囊、孢子囊大小及卵囊周长、面积、形状因子(卵囊长度:卵囊宽度)等,结合显微镜下观察卵囊、孢子囊、子孢子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共分离、鉴定出郑州地区各猪场猪感染的球虫有2属、8种,球虫种类及其感染率分别是猪等孢球虫(Isosporasuis感染率为6.77%;杨陵艾美耳球虫新种(Eimeria yanglingensis sp.)为5.26%;种猪艾美耳球虫(E.porci)为5.18%;蒂氏艾美耳球虫(E.debliecki)为4.28%;猪艾美耳球虫(E.suis)为4.13%;极细艾美耳球虫(E.perminuta)为3.98%;粗糙艾美耳球虫(E.scabra)为3.24%;新蒂氏艾美耳球虫(E.neodebliecki)为2.64%。应用单卵囊分离技术获得猪等孢球虫纯种卵囊,经3日龄仔猪扩增,收集纯种后代,并进行了继代扩增,同时对扩增、继代扩增的排卵囊规律、卵囊孢子化过程及孢子化率和卵囊的形态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扩增和继代扩增所获球虫卵囊,与其亲本和文献报道的猪等孢球虫的生物学特性相一致;但猪等孢球虫扩增研究表明,仔猪排卵囊规律与文献报道稍有差异,潜隐期和显露期比有关报道稍长。新收集猪等孢球虫卵囊,置2.5%重铬酸钾溶液中28℃恒温培养,最早26h卵囊完全孢子化,较文献报道的最早孢子化时间短;96h时孢子化率达80%。将30头1日龄长大二元仔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头,除一组为空白对照外,其他5细每组每头仔猪分别一次经口感染1×10~4个、5×10~4个、2×10~5个、5×10~5个、1×10~6个孢子化猪等孢球虫卵囊,对猪等孢球虫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观察了人工感染后仔猪的排卵囊规律和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组织学病变,结果:猪等孢球虫排卵囊潜隐期为4~5d,显露期为18~23d,有2个排卵囊高峰期,分别在人工感染后7~8d(day post inoculation,PID)和PID12~17。感染猪等孢球虫的仔猪食欲下降,精神较差,眼窝下陷,喜卧,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灰白,缺乏弹性,生长发育缓慢,行走不稳;粪便初始呈糊状、灰褐色、恶臭,随着病情加重,粪便呈灰色、黑色液状,逐渐变成黄色、土黄色水样腹泻;有的粪中带有白色至灰白色凝乳块状物。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空肠中、后段,可见卡他性或局灶性、伪膜性炎症,空肠和回肠粘膜表面有出血斑和纤维素性坏死状斑块;肠系膜及全身淋巴结红肿;空肠和回肠增粗、肠壁变薄;盲肠肿大,肠壁变薄。显微镜下可见空肠中、后段和回肠绒毛萎缩、融合、断裂,肠隐窝增生,部分肠粘膜上皮细胞已脱落;在其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中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现象,偶尔可见嗜酸性细胞浸润;回肠粘膜上皮内可见大量杯状细胞增生。在空肠中、后段和回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和肠隐窝内可见寄生虫体的带虫空泡,在其内可见成熟的双核形并以内出芽生殖的Ⅰ型裂殖体、多核的Ⅱ型裂殖体、裂殖子和圆形配子体。猪等孢球虫致病性研究及纯种卵囊扩增和继代扩增表明,感染仔猪的排卵囊规律因感染剂量不同而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仔猪球虫病在郑州地区普遍存在,感染种类多达8种,优势虫种和主要致病种为猪等孢球虫,其对仔猪的致病力较强,可引起仔猪典型的球虫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其内生发育阶段寄生于仔猪空肠中、后段和回肠上皮细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