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标签在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生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信网络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走向一个融合的网络,不但多种业务要基于融合的网络进行承载,多种技术也日趋融合;互联网协议(IP)在全球未来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演进融合的道路上将迎接电信级可靠性的挑战。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引入的流标签字段,蕴藏着提供可靠服务质量(QoS)保证的巨大潜力。流标识功能对网络QoS准确、有效的实施至关重要,是各种网络支持QoS的先决条件,也是助力未来网络更加安全有序的必要手段。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流标签的流标识特性将成为一把钥匙,引领我们通向未来融合可靠的网络之门。流标签作为IPv6固定包头的字段,长度为20比特。目前该技术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支持流标识功能方面天然具备以往任何传统流标识方式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优势:流标签技术能够有效屏蔽分段技术、加密技术和扩展包头技术等多种干扰,专注于网络层对单流的标识与识别。尽管IPv6正在全球飞速发展,但有关流标签技术在具体应用方向的研究还鲜有成果,致使流标签技术在业界的认知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流标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工作亦不可轻视,设计和实现系统中流标签的生成与识别机制等相关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在传统互联网和演进分组网络中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流标签的技术特点,分别提出了两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传统互联网中若要实现端到端QoS保证,必须摆脱当前网络环境跨域异构的困扰。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流的原始信息提取困难、QoS实施混乱,而传统粗放的QoS对象识别手段面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基于流标签的跨域异构网络QoS模型通过协商时对业务流合理绑定、通信时精确映射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OPNET仿真,该模型在提高端到端QoS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在演进分组网络中,三大问题阻碍了QoS在该网络的发展:QoS协商与授权过程繁杂、QoS实施过程效率低、设备资源开销大和策略与计费控制架构不统一。基于流标签的演进分组网络QoS模型成功的克服了这三大问题,改变了QoS受理与实施流程,屏蔽了不同网络技术向演进分组网络演进过程中在QoS方面的差异。在提出上述两个应用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流标签的生成机制等功能进行了设计与实现,详细介绍了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思想,并给出了系统实现的伪代码与实验结果,供流标签技术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与参考。
其他文献
IT服务提供商的主要功能是建设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企业级IT服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以最低的人力、物力资源成本维护满足用户要求的IT服务。因此,IT基础设施建设对IT服务提供商的商业利益最大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IT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完全以技术标准核心,比如只考虑IT服务的可用性、时延、抖动等方面。所有这些技术参数通常以服务等级目标(Service Level Objects, SL
随着3G技术的成熟以及移动网络宽带化的发展,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趋势日趋明朗,移动互联网MI的移动性、个性化以及开放性等优势使得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然而,移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网路应用方式及应用模型应运而生,如内容分发网(CDN)和对等网络(P2P)。CDN和P2P都是分发网络数据的重要技术,它们各有千秋
WiMAX是由IEEE802.16的一系列协议标准定义的下一代无线城域网(WAN)技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IEEE802.16标准提出的QoS保证机制可以根据业务的实际需求动态的分配系统带宽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利用无线射频来获取数据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分为三个部分:硬件设备、中间件和应用系统。硬件设备指RFID系统的硬件基础,如标签、阅读器、天
冗余备份机制是安全存储系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容灾容错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纠错码及纠删码技术是冗余备份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与其他技术相比,纠删码技术在节省存储空间,提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大中小型煤矿星罗棋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持。但是长期以来,煤炭生产一直被安全问题所困扰。近年来,煤矿安全状况形势非常严峻,不断发
本文主要描述了一个SIP信令控制层的通用设计方法,及其基于JSLEE规范,在mobicents平台下的实现方法。包含SIP协议栈的修改与封装,资源适配器的编写以及信令控制逻辑的实现。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应用在军事,电力,交通等很多领域。现有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支持话音业务,而目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能够为单用户提供10-100Mbps的数据
P2P技术具有非中心化、可扩展性、高性能、健壮性等特点,已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P2P根据覆盖网(Overlay)是否保持特定的拓扑结构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非结构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