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数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有不少地方值得进二步探讨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对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反思,这对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全面学习苏联和教育大跃进时期;中学数学教育大倒退时期;中学数学教育恢复、调整、发展时期;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经过对每个阶段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向苏联的全面学习,使中国迅速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把苏联十年制学校的数学教学大纲移植到中国十二年制学校中,使原有的数学课程水平有所降低,苏联教育忽视生产劳动,要求平均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大跃进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调动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但它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忽视了教育发展要重视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遵从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凭主观意愿办事,给中国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浪费。随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初见成效,重新肯定了课堂教学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双基”的教学,注意因材施教。然而,由于没有完全克服“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十年的动乱几乎摧毁了整个教育事业,也使中学数学改革陷入了低谷。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拉开了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序幕,突出的表现是教学常规迅速恢复;教学改革实验有条不紊地在各地展开;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它标志着“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这一时期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各地几乎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加重。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成为当时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标志。这个时期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相应地高中数学大纲也做了必要的变动,以便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相衔接。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特点是:精简、更新教材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注意初中、高中数学衔接以及与相关学科的配合。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年5月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全面展开。这次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突出了课程功能转变的思想,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取代“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课程定位,转而关注“全人”的发展。提出“大众数学”的口号,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意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速了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也引出了许多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