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卫生与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hi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颈动脉已有斑块形成的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斑块增厚不利于全身病情的稳定。口腔卫生不良是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已形成的颈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分级,配合问卷调查及口腔检查内容,探讨此类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习惯)与颈动脉斑块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1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就诊并办理住院的37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口腔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问卷调查包括患者的一般性资料(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及既往疾病史)和口腔卫生习惯(刷牙次数/天、刷牙时间/次及刷牙有无出血),口腔检查需记录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缺牙数目、牙龈指数和牙石指数等。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血管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情况。根据标准筛选后,最终有212名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进入研究,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最大厚度将患者分为3个等级:1级病变组(1.5~2.5mm)、2级病变组(2.5~3.5mm)和3级病变组(≥3.5mm)。结果:1.本研究人群中,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分别占比:60.4%、30.7%、29.2%、23.6%,有高血压病史和冠心病史的患者所占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我国成人该类疾病的患病率。2.1.2.3级病变组中分别有45人(21%)、146人(69%)、21人(10%)。3.一般性资料分析:1、2、3级病变组在年龄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斑块厚度等级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年龄分别为:59.022±9.962岁,62.966±8.234岁,65.190±7.814岁。在性别、BMI、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和冠心病病史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口腔卫生指标分析:三组间在缺牙数目、牙龈指数和刷牙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牙石指数和刷牙时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缺牙数目和牙龈指数是影响斑块厚度等级的危险因素:与缺牙数目≤4颗的患者相比,缺牙数目为5~8颗时斑块厚度等级升高的可能性为3.687倍(OR=3.687,95%CI:1.605~8.474,P=0.002),缺牙数目>9颗时,斑块厚度等级升高的风险为5.306倍(OR=5.306,95%CI:2.270~12.404,P<0.001)。与牙龈健康者相比,随着牙龈指数增加,斑块厚度等级随之升高的可能性增加了约1.5~2.5倍(牙龈指数=1:OR=2.557,95%CI:1.073~6.098,P=0.034;牙龈指数=2:OR=3.462,95%CI:1.470~8.158,P=0.005)。刷牙次数增多是可能斑块厚度等级的保护因素(≥2次VS<2次:OR=0.446,95%CI:0.233~0.852,P=0.015)。结论:1.对于本研究中的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来说,缺牙数目增多和牙龈指数增加是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级升高的风险因素,而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刷牙次数的增多则可能是其有效保护因素。2.缺牙数目、牙龈指数和刷牙次数这三个指标在临床检查中容易获得,可用来辅助判断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全身病情及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跨膜蛋白MapZ功能进行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生长情况;②细菌形态和隔膜位置;③细菌细胞壁结构及厚度;④生物膜形成能力;⑤产酸能力;⑥耐酸能力;⑦对阿莫西林和氯己定药物的敏感性变化,体现在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在不同药物浓度下浮游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能力;⑧分裂基因ftsZ的相对表达量变化;⑨转录组基因序列的
目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人类最常见的阻生齿,容易引起冠周炎、疼痛、张口受限、颌面部肿胀和间隙感染等。预防性拔除可导致邻近软组织、骨组织甚至邻牙出现问题的下颌第三磨牙已成为多数口腔临床医师的共识。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与邻牙之间骨间隔往往缺如,拔除后处理不当可造成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Teruplug去端肽胶原蛋白是一种网状多孔、表面粗糙的去端肽低抗原性生物材料,其表面网状结构不仅利于血液吸附和聚集,并
目的:本实验通过构建成骨细胞中特异性敲除Prmt5小鼠拔牙窝模型,探讨Prmt5对小鼠拔牙窝愈合中的影响,为临床中促进拔牙窝愈合提供线索。方法:1.检测Prmt5在拔牙窝愈合过程中的表达。选取6-8周龄C57BL/6小鼠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拔除术。在拔牙术后第3天、7天、10天、14天、21天、28天、35天取材,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拔牙窝愈合中PRMT5的表达。2.构建条件基因敲除小鼠
目的:调查山西太原地区35-74岁成人食物嵌塞患病情况与口腔健康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口腔健康与食物嵌塞患病的关系,完善35-74岁成人食物嵌塞患病状况与口腔健康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山西成人的口腔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食物嵌塞的危害。方法:依托于山西省第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在太原市以分层、随机、等容量的抽样方法抽取35~74岁年龄段720人
目的:对经过严格筛查牙周健康的300名汉族患者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鼻腭管(nasopalatine canal,NPC)及唇侧骨壁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变化规律,为临床上颌美学区种植的手术设计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理论指导。方法:本实验设计按年龄分为三组,A组(18-35岁)、B组(36-50岁)及C组(51岁以上),
目的: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比较通过不同印模方法制作的传统石膏模型、口内数字模型、3D打印模型的准确度,以期为临床上不同印模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一上颌标准牙科研究模型(Dental Study Model 500A,Nissin,日本)进行12-22开窗式贴面预备,将预备完成后的模型放入D2000口外扫仪中(3shape,丹麦)获取其三维扫描数据R作为参考模型数据,将预备完成的标准工作
目的:通过比较六种不同的腐植酸钠样品在不同的808nm激光输出功率及不同浓度下的体外光热性能,选择出光热性能最佳的腐植酸钠样品及与其对应的相关参数。通过探究最佳腐植酸钠样品对人口腔角质细胞(HOK)及人口腔鳞癌细胞(HSC-4)的增殖/毒性作用,初步确定其对口腔正常细胞的安全性以及对肿瘤细胞是否具有增殖作用或暗毒性,从而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数据基础,以加快腐植酸钠介导的光热疗法(photother
目的:通过测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Fricton指数、关节磁共振图像(关节盘后带厚度、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和髁突位置)的变化,分析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1、在就诊于本院口外科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人中,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定20名病例(包括双侧可复性盘前移位、一侧可复性盘前移位而另一侧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或正常),共40侧关节,对其采
目的:通过比较传统药物漂白、冷光漂白、Er:YAG激光、Nd:YAG激光、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漂白,同时对牙体组织进行显微硬度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探讨其漂白效果差异、漂白后牙齿颜色的稳定性、激光漂白对牙齿表面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因正畸拔除的前磨牙120个,随机分为6组。A组:未行任何处理;B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C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冷光
目的: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简称喉鳞癌,位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我国北方省份高发,近年来其发病率亦有小幅上升趋势。喉鳞癌具有易侵袭转移的恶性生物学特点,特别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逐步解析喉鳞癌恶性增殖与侵袭转移的基因网络调控,对于我们从转录组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喉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包括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