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城市化与城市住房问题的关系研究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在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方向与住房建设活动进行了归纳研究,并着重以当代建设国际大都市城市化进程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研究了在其影响下社会极化发展对城市住房问题提出的严峻挑战,深入分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看法。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研究了城市化与城市住房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类型国家城市住房问题的共性与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全球对于城市住房问题的共识与共同行动纲领。 第二部分归纳研究了上海城市化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住房建设发展。从开埠成为远东国际大都市,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重建国际大都市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归纳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住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城市住房建设的主要侧重点。同时,归纳研究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上海社会阶层演化和相应的住房建设对位关系,列举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不同住房类型与分布。 第三部分是对上海的城市化背景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上海的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分析总结了其特殊的自身条件与国际、国内环境的客观发展条件,指出建设国际大都市是上海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而建设国际大都市不可避免地将会面临社会层级化加剧的严峻考验,从而使上海的城市住房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更加尖锐的问题与矛盾。 第四部分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上海城市住房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社会阶层分化与城市住房问题之间的关系。文章深入研究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标准的演变,及其与住房分配关系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人口流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流动性加强加剧了上海城市社会的重构与极化发展,并使得城市住房矛盾日益激化,突出表现在住房结构性短缺与过剩的供求关系失衡,以及城市居住、社会空间的急剧分异。 第五部分是就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的城市住房问题与矛盾激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住房建设定位偏差、住房建设片面追求市场化、住房建设供求关系难以平衡三个方面的分析总结,指出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住房建设已经出现过度商品化趋向,从而忽视了对城市居民居住权利的保障。并由此呼唤住房建设公共政策导向的回归,强调了住房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最后,以国际大都市住房建设的国际经验为借鉴,分析研究了住房公共政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实践应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全球化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重组,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
学位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中心,作为城市的物质载体,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
本论文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研究项目下的子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城市个案研究,量化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上海产业结构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
城市的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地域扩张、社会演进、经济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城市的郊区化发展使人们在摆脱原有城市病的同时,又被新的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建设一直采用现场湿作业的建造方式,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这
在世界人居问题日益兴起的背景和趋势下,世界性与区域性的人居组织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本文结合导师领导下的人居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在广泛收集人
外围护结构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分隔,既是建筑外部形象的具体表现者,又是建筑内部功能的实者。从人类有意识的营建活动开始,这两种属性就始终伴随着外围护结构的发展。在传
本文选取都市环境研究中心三年来对汉正街持续观察研究积累的照片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汉正街城市社会空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图解分析、文献阅读、现场调研、比较研究、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钢材生产、构件制作、设计研发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我国的钢结构住宅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目前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尚缺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使建筑师给予建筑外遮阳设计以更多的关注,而穿孔金属板是一种在近些年应用较多的外遮阳材料,由于其材料特性,它在外遮阳性能发挥及建筑形式表达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