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决定了当时媒介的形态和特点。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报刊是反映特定历史社会形态的一面镜子。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以下简称两报一刊)作为当时的权威话语发布者,是高度集权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表现。本文选取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温度计和晴雨表,也是极“左”报刊话语特色的一个缩影。研究文革十年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旨在了解极“左”报刊话语的起源、传播范式及影响。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缘由。首先是研究的背景、现状,研究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和意义的综述。本文主要借助梅洛维茨的情景分析理论、戈夫曼的人际交往理论、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等理论工具来分析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其次具体解释了话语、阶级、权力以及意识形态四个关键词的内涵,对这些关键词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一节提出的理论,为后文进一步展开论述做铺垫。第二章分析了极“左”话语产生的逻辑成因。极“左”话语的产生包括历史、教育、心理和文化的因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极“左”话语的产生。第三章从宏观层面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进行了分析。两报一刊十年元旦社论的话语特点与中国社会对阶级斗争的发动、个人崇拜的宣传等等息息相关。第四章从微观层面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极“左”话语的文本特征。第五章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进行了历史的评定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