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左”话语的典型标本--文革十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yi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决定了当时媒介的形态和特点。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报刊是反映特定历史社会形态的一面镜子。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以下简称两报一刊)作为当时的权威话语发布者,是高度集权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表现。本文选取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温度计和晴雨表,也是极“左”报刊话语特色的一个缩影。研究文革十年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旨在了解极“左”报刊话语的起源、传播范式及影响。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缘由。首先是研究的背景、现状,研究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和意义的综述。本文主要借助梅洛维茨的情景分析理论、戈夫曼的人际交往理论、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等理论工具来分析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其次具体解释了话语、阶级、权力以及意识形态四个关键词的内涵,对这些关键词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一节提出的理论,为后文进一步展开论述做铺垫。第二章分析了极“左”话语产生的逻辑成因。极“左”话语的产生包括历史、教育、心理和文化的因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极“左”话语的产生。第三章从宏观层面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进行了分析。两报一刊十年元旦社论的话语特点与中国社会对阶级斗争的发动、个人崇拜的宣传等等息息相关。第四章从微观层面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极“左”话语的文本特征。第五章对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进行了历史的评定和思考。
其他文献
企业内刊指由企业出资筹办、无国家正式出版物刊号、以企业设定的读者群为对象、以免费赠阅为形式的连续印刷出版物。其功能包括促进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增强企业与其成员沟通
我国党报在历经了以往的党报一统天下报业格局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新闻出版市场不断放开,报业市场格局不断洗牌,被推向了报业竞争的风头浪尖。为应对市场变局,稳固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环境传播正从官方主导向全民参与发展。通过聚焦新浪微博中民间环保人士的的环境传播行为,本文将对民间环境传播的框架进行描述和总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