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渣乳酸菌发酵产物调节大鼠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为旋花科甘薯属一年或多年蔓生草本植物,是继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之后的第五大粮食作物。据FAO统计,2019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237.4万公顷和0.52亿吨,均居世界首位。在我国,甘薯主要用于生产淀粉及其制品,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薯渣大部分被直接丢弃,优质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甘薯渣富含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等物质,是微生物生长代谢的良好基质,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对实现甘薯渣高值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丰富甘薯加工产品种类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采用微生物发酵谷物、果蔬等植物性原料可以改善其营养价值、风味、去除抗营养因子、提高抗氧化活性和降血脂活性、延长保质期等。但目前关于微生物发酵甘薯渣实现全利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甘薯渣为原料,对不同菌种发酵甘薯渣产物的营养功能成分及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发酵甘薯渣的菌种;优化鼠李糖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复配发酵甘薯渣的工艺参数,获得最优工艺下甘薯渣发酵产物(FSPR);在此基础上,探讨乳酸菌发酵甘薯渣产物的体外消化及结肠发酵特性,并对其调节高脂膳食大鼠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研究为实现甘薯渣全利用、提高甘薯渣附加值、开发具有调节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甘薯渣发酵产品提供理论依据。(1)明确不同菌种发酵甘薯渣产物的营养功能成分及理化特性,筛选适宜发酵甘薯渣的最佳菌种。结果显示:鼠李糖乳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LR)CICC 23119、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M)CICC 21860、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CICC 21862、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CICC 21728和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BL)CICC 6188发酵均显著提高了甘薯渣发酵产物的乳酸、乙酸、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总酚含量,降低了草酸含量(p<0.05),其中,鼠李糖乳杆菌发酵甘薯渣产物(LRF-SPR)具有最高的总酚含量(97.35 mg/100g DW)和乳酸含量(67.18 mg/g DW),戊糖片球菌发酵甘薯渣产物(PPF-SPR)具有最高SDF含量(16.63 g/100g DW)。不同菌种发酵均会提高甘薯渣发酵产物的活菌数和抗氧化活性,其中以LRF-SPR的活菌数(10.03×10~8CFU/m L)和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62.04 mg AAE/100g DW;铁离子还原(FRAP)能力:71.87 mg TE/100g DW)最高。对发酵甘薯渣产物的营养功能成分、有机酸及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LRF-SPR和PPF-SPR的综合营养价值最高。5个菌种发酵均会提高甘薯渣发酵产物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粘度、体积平均粒径(D[4,3])和面积平均粒径(D[3,2]),这对发酵产物体系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个菌种发酵甘薯渣产物均呈现出明显的膳食纤维结构,且在1741cm-1处吸收峰的强度及峰面积显著增加,而在3394cm-1和1632cm-1处降低,表明SDF含量增加,而淀粉、纤维素等在发酵过程中有一定降解。不同菌种发酵均会提高甘薯渣的鲜味及酸味,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可得不同菌种发酵后挥发性酸类物质占比均显著增加。(2)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鼠李糖乳杆菌(LR)和戊糖片球菌(PP)复配发酵甘薯渣的工艺参数,并对最佳工艺下甘薯渣发酵产物(FSPR)的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发酵时间48 h、固液比1:10、接种量1.5%、发酵温度37℃、鼠李糖乳杆菌与戊糖片球菌复配比1:1时,所得甘薯渣发酵产物有机酸和活菌数最高,分别为59.67 mg/g和9.83 lg CFU/m L。与未发酵甘薯渣相比,FSPR的SDF含量(15.02 g/100g DW)、总酚含量(95.74 mg/100g DW)和抗氧化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FRAP)能力分别增加了1.68和2.23倍。FSPR在1741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及峰面积显著增加,而在3394cm-1和1632cm-1处降低,表明SDF含量增加,而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在酶解发酵过程中有一定降解。FSPR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粘度、体积平均粒径(D[4,3])和面积平均粒径(D[3,2])均显著增加(p<0.05),表明FSPR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感官特性分析可得FSPR的亮度(L*)值降低,酸味、鲜味及挥发性酸类物质含量增加显著(p<0.05)。(3)通过体外模拟试验明确FSPR体外消化及结肠发酵特性,并分析了FSPR活菌数、总酚含量和膳食纤维结构的变化,以及模拟结肠发酵对p H、总酸、短链脂肪酸、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FSPR在体外模拟口腔-胃肠消化过程中,活菌数从6.93 lg CFU/g分别降低至5.86 lg CFU/g(胃阶段)和5.60 lg CFU/g(小肠阶段)。多酚含量在模拟体外消化过程中无显著变化,但在体外模拟结肠发酵过程中显著增加,在模拟结肠发酵48 h时,多酚含量可达179.89 mg GAE/100g DW。在体外模拟结肠发酵阶段,FSPR可显著降低p H,增加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当发酵时间为48 h时,可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丰度分别提高38.47%和153.85%,同时,巨单胞菌属和毛梭菌属丰度分别降低了61.33%和38.47%,表明FSPR具有一定的体外益生活性。在体外模拟结肠发酵48 h时,FSPR中总膳食纤维在3394 cm-1、2920 cm-1和1741cm-1处的FTIR吸收峰强度及面积均有显著的降低;不同消化及发酵阶段样品具有相同的XRD图谱中主衍射峰,分别为22.4°和16.4°,在结肠发酵时间为48 h时FSPR总膳食纤维结晶度为22.12%,显著高于FSPR总膳食纤维的结晶度(16.72%);SEM结果表明在结肠发酵后,TDF发生明显的断裂现象,出现较多的短棒状和颗粒状物质,结构更为松散;以上结果说明FSPR膳食纤维在体外模拟结肠发酵阶段被肠道菌群降解,且非结晶区被优先利用。(4)采用高脂膳食大鼠模型,研究FSPR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大鼠体重、脏器指数及结肠长度结果显示,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的体重和肝脏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而结肠长度显著降低(p<0.05);正常组(CON)、模型组(MOD)及给药组的大鼠体重均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摄入FSPR可以减缓高脂膳食大鼠体重的增加;高剂量的FSPR会降低肝脏指数和增加结肠长度,将其恢复至跟CON组相近水平。由高脂膳食大鼠结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 A)的分析结果可得,高剂量的FSPR及其DF均会显著提高结肠中s Ig A的含量(p<0.05)。高脂膳食大鼠摄入FSPR,尤其是高剂量的FSPR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下降;大鼠肝脏和结肠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膳食会显著提高大鼠肝脏和结肠的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主要表现在大鼠肝脏和结肠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增加,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FSPR可以降低大鼠组织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尤其是高剂量FSPR组对组织氧化损伤的缓解能力最强。对大鼠血清及肝脏脂质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SPR可降低高脂膳食大鼠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水平,同时,降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AA)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大鼠肝脏、结肠、回肠及胰腺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FSPR及其DF可以显著改善大鼠肝脏的脂肪积累和脂肪变性,且高剂量FSPR增加高脂膳食大鼠结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杯状细胞数目的效果最为明显,缓解因高脂膳食带来的肠道组织损伤,此外,FSPR还可缓解大鼠因高脂膳食而带来的胰腺损伤及炎症反应。大鼠结肠中短链脂肪酸的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组的FSPR及其DF均会增加短链脂肪酸的浓度,尤其以增加乳酸、丙酸和丁酸的效果最为显著。大鼠肠道菌群的分析结果显示,与PCON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4.82%)相比,FSPRH组的乳杆菌属丰度(11.88%)显著提高;与MOD组相比,FSPRH组的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丰度增加了82.20%,且FSPR还可以促进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的增殖,说明FSPR可以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本研究结果表明,FSPR可以缓解由高脂膳食引起的炎症反应,还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其他文献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可以将特殊目标物的无形属性转化为可读数字信号的平台。在众多的生物传感器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合了生物识别体系的高选择性以及电化学转换装置的高灵敏度,具有构造简单、成本低廉、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分析、食品化学和临床诊断等领域。为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性能,科学家们引入了多种信号放大方法以提高传感平台的灵敏度。其中,核酸信号放大方法由于具有特异
学位
Pickering乳液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和稳定性高的特点,常被用于食品生物活性组分包埋体系。然而,乳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不稳定现象,甚至破乳。乳液体系的热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如蛋白基乳液的加热灭菌保存、加工中的热处理环节和部分活性物质的热诱导需求等。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减少遗传损伤和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等活性。然而,其存在水溶性差和易氧化分解等缺陷
学位
主要探讨了聚羧酸减水剂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聚羧酸减水剂对混凝土用量、强度、耐久性、早期强度和硬化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减水剂用量及混凝土配比的优化建议。
期刊
近年来,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因具有结构多变、电子结构可调、光电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探测器等光电领域展现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其中,金属卤化物单晶材料因为其热稳定性优异、易合成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与目前研究最多也最为经典的铅基纳米晶材料(CH3NH3PbX3,CsPbX3,X=Cl,Br,I)相比,在发光性能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改善金属卤化物单晶的发光性能,实现其
学位
世界柑橘业发展迅速,2019年柑橘年产量已达1.58亿吨,尤以甜橙(Citrus sinensis)产量最高,约占一半。除小部分用于鲜食外,绝大多数甜橙都被用于生产橙汁、果酱和果脯等产品。锦橙(C.sinensis Osbeck)是大量种植于中国川渝地区的柑橘亚种,因皮薄肉多、酸甜适中、味浓多汁和几乎无核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生产各种加工产品。然而,锦橙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物,尤其是果皮,可占果实
学位
玉米是全球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三大经济作物,是粮食产业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畜牧饲料、酒精、淀粉等多种产业的重要原料。玉米及其产品极易感染真菌而产生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等真菌毒素,且近年来发现其往往同时污染有隐蔽型ZEN,严重影响玉米、饲料、酒精、淀粉等产业的安全和发展。因此隐蔽型ZEN的有效防控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及动物饲料、淀粉、酒精生产等各种产业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真菌
学位
为评价沉水植物对去除养殖尾水中残留抗菌药的作用,改进了QuEchERS前处理方法,建立了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含量HPLC检测方法,采用模拟生态研究了恩诺沙星残留在沉水植物体内蓄积、代谢和消除规律。优化了不同提取液、萃取盐和提取时间对回收率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净化剂的净化效果。以外标法进行定量,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回收率分别为79.60%~110.15%和57.26%~102.00%,
期刊
实验哲学是一种新型的自然主义哲学,主张运用实验方法研究传统的哲学问题。和基于量化分析的主流实验方法有所区别,我们将实验哲学方法扩张为量化分析、质性分析、苏格拉底对话法和概念论证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这就和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所提倡的四重证据法遥相呼应。一方面,从实验哲学方法来看,考古学方法实际上只具有三重证据,而非所声称的四重证据。另一方面,反思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也为重新看待实验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
期刊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功能的多样化使得智能移动网能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有效、多样的服务。这些计算密集、数据密集和延迟敏感的服务在移动边缘网络中产生大量计算任务和数据请求任务。然而移动智能设备本身的计算、存储和能量资源并不能满足这些任务的需求,从而不能保证用户的体验质量。移动边缘计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的智能移动网络当前的资源短缺,但是其有限的资源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边缘云
学位
1研究背景神经退行性疾病或神经系统损伤是一类以神经系统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和中风等。有关大脑的研究是医学研究的前沿尖端领域。美国2013年启动了“脑计划”(BRAIN Initiative),中国拟投资数百亿推动“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Brain Science and Brain-Like Intelligenc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