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亲密度对口碑传播影响的跨文化比较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wlbw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人们随时随地分享商品使用感受提供了便利,这让企业不得不重视互联网口碑传播。现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口碑营销可以加快新品牌在人群中的接受程度,并显著降低现有市场的品牌推广费用。消极的口碑营销会阻碍顾客对于品牌的接受度并损害品牌声誉。为了使产品产生良好的口碑,一些营销人员试图通过使用传统的广告和促销手段来提高口碑营销的效果以期望获得更大的利润提升。但这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徒劳的,因为文化会对营销产生一定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探寻文化因素在口碑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尝试引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要素,探究亲密度和口碑效价之间的传导机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出,与亲近的人交流比与生疏的人交流会增加负面信息的分享。相比之下,与生疏的人交流会增加正面信息的分享。我们的预测建立在这样一个观点,即与亲近的人和生疏的人交流会激活不同的心理动机,从而推动消费者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并影响他们共享的信息类型。具体来说,与生疏的人交谈往往会激发自我提升的动机,而与亲密的人交谈往往会激发保护他人的动机。因此,我们认为高亲密度增加了口碑分享的消极性,而低亲密度增加了口碑分享的积极性。另外,文化因素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集体主义会增强高亲密度对负面评价的影响,个人主义会增强低亲密度对正面面评价的影响。这是由于集体主义者为他人着想、保护他人的意愿更强,而个人主义者有自我增强的明显特质。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法对上述假设进行了论证。本文选取了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中国人和有个人主义倾向的美国人各150人进行实验。按照亲密度的高低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是亲密度较高的,另一组是亲密度较低的。实验主要在两组内部进行不同变量的比较,不涉及组间比较。在实验中,被调查者会被要求阅读一篇关于社交媒体营销的信息。在阅读过后,被调查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向亲密度高/低的人分享的信息。接着,被调查者会对信息分享人的亲密程度、信息的正负性、分享动机、文化倾向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主要采用的定性研究是结合给定材料,邀请被调查者写下分享信息。定量研究是采用7分量表对被调查人分享信息的倾向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实验证明,高亲密度和消极评价的拟合优度为0.64,低亲密度和积极评价的拟合优度为0.876,这说明亲密度确实会对口碑的效价产生影响。另外,文章还对保护他人动机和自我增强动机进行中介变量检验,检验结果说明这两个动机对亲密度和口碑效价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最后,文章还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个调节变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示个人主义变量调节作用显著而集体主义变量调节作用不显著,我们猜想这可能是由于相较于个人主义者,集体主义者不轻易对事物做出评价。另外,出于对团体稳定性的考虑,集体主义者会减少分享负面消息的可能性也是潜在的解释原因。结合上述的实验结果,本文总结了研究对于理论上的贡献,并探讨了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始终坚持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按照党史学习教育安排,笔者认真阅读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期刊
学位
学位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深化,我国进入产业转型的攻坚阶段。高科技行业工业增长率高,在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高科技行业发展命脉在于技术创新。我国为促进高科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在国家的政策激励下,我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出口发展水平整体稳步提升。尽管如此,在如今贸易
本文探究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在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全球价值链(GVC)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自2000年以来,GVC包含的产业和活动呈指数型增长,参与GVC的产业从制造业逐渐发展到能源产业,再到曾被认为“不可交易”的服务业,例如电话中心、医疗和研发等。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成为GVC中的一环,加入GVC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途
业绩补偿承诺是指由企业并购交易中的出售方做出的,当标的资产在交易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完成的实际盈利数未达到交易磋商阶段买卖双方共同确认的盈利预测数时,将向收购方实施补偿的承诺。自从2008年业绩补偿承诺被首次明确提出,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承诺失败案例数量的逐年递增,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和学界的广泛研究。除了业绩承诺失败案例数量增加之外,也有许多承诺完成后发生业绩“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