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业绩补偿承诺是指由企业并购交易中的出售方做出的,当标的资产在交易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完成的实际盈利数未达到交易磋商阶段买卖双方共同确认的盈利预测数时,将向收购方实施补偿的承诺。自从2008年业绩补偿承诺被首次明确提出,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承诺失败案例数量的逐年递增,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和学界的广泛研究。除了业绩承诺失败案例数量增加之外,也有许多承诺完成后发生业绩“变脸”的现象开始出现。业绩补偿承诺设置业绩承诺期,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防止业绩承诺方把劣质资产当成优质资产卖给上市公司,而标的资产在业绩承诺期间能够实现承诺业绩,但过了“保质期”就立即出现问题,很可能是一种更加隐蔽的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以此“变脸”现象为背景,本文选取珈伟新能为研究对象,其收购的标的公司华源新能源在业绩承诺期实现了承诺业绩,但期后业绩立即“变脸”,由盈转亏,从而致使收购方珈伟新能计提了大量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当年业绩急转直下,亏损近20亿元。此案例中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关系复杂,有较高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盈余管理迹象,收入、应收账款、存货等会计科目的确认计量均存在一些问题,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值得注册会计师加以密切关注。本文分析了珈伟新能在签订业绩承诺的背景下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应对行为,发现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指出并纠正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将审计风险降至合理水平,从而使公司后续受到证监会的监管处罚。本文将业绩补偿承诺与审计风险相结合,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本文从业绩补偿承诺视角研究存在的审计风险。已有的审计风险相关研究主要利用大样本数据,关注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和审计师的应对行为,较少研究特殊事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此本文丰富了审计风险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更加具体地分析现实中业绩补偿承诺存在的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应对行为,发现个案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反映业绩补偿承诺背景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