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走出去”——以苏诗林译为中心的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诗歌“走出去”研究现状和苏轼诗词及苏诗林译研究成果,其次对林语堂所译苏轼诗词从意境重构角度和翻译策略角度进行了多元分析。在意境重构层面,文章首先归纳和总结意境的含义,进而分别从音韵和意象两个维度具体展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音韵美层面,主要分析了林语堂所译苏轼诗词中的押韵与节奏;在意象美层面,主要分析了描述型意象、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和典故型意象。在翻译策略层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并分别从这两个维度具体研究了林语堂在翻译苏轼诗词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林语堂在文体、词汇、句式和意象的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人名、地名、文化承载词和典故时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而指出,林语堂的翻译策略是结合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根据诗歌的特点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文章然后探讨了苏诗林译的成功对中国诗歌“走出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最后进行了总结。本文所进行的多角度归纳分析丰富了林语堂研究的维度,探索了中国诗歌“走出去”的道路。  文章通过对林语堂翻译的苏轼诗词的多角度研究,总结归纳了林语堂所译苏轼诗词在国外的成功因素,给中国诗歌“走出去”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希望更多的中国诗歌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努力展现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进而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围绕语音意识对母语为英语的未成年人阅读能力的影响,发展到了以汉语为母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变化情况、汉语语音意识对其英语语音意识的迁移,以及以汉语
爱丽丝·默多克是二战后著名的英国作家和哲学家,由于她的小说多关注哲学、伦理、艺术等主题,对她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展开,尤其是关注她对追求“善”的哲学思想。虽
如何使领导干部保持廉洁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为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出台了不少的决定、制度、办法。这里,笔者就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对外交往越来越普及,对正式口译员的需求猛然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外国访问、招商、宣传、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讨论会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