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老年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劳动供给水平,学术界将之称为“无休止劳动”现象,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并没有根本的改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历史承袭的因素,又受新时期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影响。为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我国于2009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2012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新农保已走过了五年有余。作为农村老年人福利水平的重要反映,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是否因为新农保的引入而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引入关注。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养老保障制度与劳动供给关系的既有研究情况,并就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08年及2012年基于浙江、甘肃两省的调查数据,从新农保与劳动供给的关系切入,选取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重大公共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基于倍差法思想构建模型,本文研究发现,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并没有对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决策发生显著影响,但是它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显著地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年劳动供给时间,增大了他们对闲暇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福利状况。 目前,我国新农保的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对老年人福利条件的改善影响有限,仍然扮演着一个底线保障、补充保障的角色。因此,本文建议应当逐步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完善激励制度,吸引农村居民早参保、多缴费,提升晚年的自我保障水平;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方式及提高保障水平来减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提升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