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暴期间辐射带能量电子通量变化的统计研究:Van Allen Probes卫星观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gu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辐射带是近地空间的重要圈层之一,与磁层和电离层等其他区域会发生许多耦合作用,航天器的通信和运行也常常受到辐射带环境的高度影响,因此对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引起了空间物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空间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几十年来,人类发射了许多卫星去测量辐射带各个方面的物理特性,为空间探测、载人航天和卫星通信应用等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现报和预报。  2012年8月,美国NASA成功发射了Van Allen Probes卫星,对地球辐射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过程和对近地空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长时间和多点观测,积累了大量有效观测数据,对辐射带粒子动力学过程和动态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为辐射带观测研究和理论建模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在辐射带能量电子通量变化研究中,Summers、Fox以及Mauk等人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进展。Mauk et al.(2010)中提出了强磁化行星(地球、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具有类辐射带结构,并通过观测数据发现,部分区域的能量电子差分通量都存在类似“拐点”的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如地球辐射带,L=4、5和6时,其电子通量变化往往会出现“拐点”,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为了更好的了解辐射带的动态变化,我们利用Van Allen Probes观测数据,对典型磁暴期间辐射带能量电子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和统计研究。我们选取了2012年到2015年期间的三个典型磁暴事件,对事件中Van Allen Probes的磁电子离子谱仪(MagEIS)和相对论质子望远镜(REPT)仪器观测的能量电子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1)首先我们选择对典型磁暴期间的能量电子通量在磁暴发生前后和不同L-shell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磁暴期间各L-Shell上的能量电子通量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化。L=2区域的电子通量相对较为稳定,磁暴环境对其通量的改变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L=3、4、5、6区域的电子通量会随着磁暴环境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变化,随着磁暴强度的不同变化的程度也会不同。L=3时,高能电子通量处于较低水平,强磁暴环境下的中等能级电子通量能最高提升104倍;L=4时,在平静期,电子通量会在中等能级处出现极小值,通量曲线形如“凹槽”,磁暴响应下使得低能电子通量衰减的速率呈现1/E形态;L=5和L=6时,低能电子通量都会出现形如1/E的衰减,衰减速率随L值增大而增大,高能电子通量下降速率很快。辐射带的位置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磁暴的发生,辐射带的边界会向内侵蚀,从而改变各L-Shell相对于的辐射带的位置。 另外,在外辐射带区域的能量电子通量确实存在“拐点”现象。  (2)磁暴会伴随着亚暴的发生,当AE指数较大时, VAP卫星的通量观测曲线有较大的差别。我们针对三个典型磁暴期间的亚暴事件展开研究,首先对2013年3月17日至30日期间AE指数较大的时间段进一步分析,试图找寻这种差别与MLT或者AE、DST之间是否存在进一步的联系。发现能量电子差分通量形式下的电子通量变化与MLT之间的关系没有很明显的体现,但是较大的DST会导致给定L-Shell时的低中能电子通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计划在后续工作中通过将能量电子差分通量转换成全向粒子积分通量来解决这一问题。  (3)为了进一步研究电子通量变化中能量“拐点”的情况,我们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电子通量观测数据进行拟合,验证了拟合结果并讨论了误差大小。经过对三个磁暴事件拟合结果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参数C的范围在106-1012区间内,L=5时会出现最小为104的结果;参数E0在1500-2500keV之间,上下限略有浮动;参数γ1处在1~3之间,且L=6区域的值整体上会比L=5时的要大,且L=5会出现在0.5~1之间的结果;参数γ2平稳的在6~9之间变动。并存在参数C和γ1与DST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  结果表明,在L=4,5,6 时能量电子差分通量变化的拐点的确存在,但是并不固定,参数E0是表征拐点所处能级的大小,依照参数E0的结果,拐点将在1500~2500keV范围内变化。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对辐射带电子通量理论建模和未来辐射带电子环境变化的预报现报等都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快速而稳定的三维面形检测技术对于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结构光照明的三维传感方法,包括莫尔轮廓术(Moir(?) topography),相位测量轮廓术(Phase Measurement P
光折变聚合物材料是20世纪末才开始研究的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光学材料。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在光的照射下,材料内部的折射率会发生连续性周期变化。按照光子晶体的定义,当材料的折射
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d2y/dx2+P(x)dy/dx+Q(x)y=0在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物理学中,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及其本征值问题是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重要基础,很多物理问题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转向薄膜太阳能电池,电池的薄膜化是其必然发展趋势;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薄膜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取代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而成为光伏发电的主体。其中,黄铜矿结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最为引人注目,是目前转换效率唯一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可比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利用真空沉积技术制备得到高效率的CuInGaSe2(CIGSe)薄膜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