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史资料,探讨台湾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布规律。并寻求证候分布规律与患者年龄,病程,既往流产次数,痛经程度的关系。方法本次课题对居住在台湾地区、生活条件近似的984名45岁以下罹患子宫内膜异位妇女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以台湾地区健保分区来区分,其中台北区187名,北区162名,中区212名,南区158名,高屏区220名,东区45名。采用传统的八纲和脏腑辨证系统,并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国内虚证和血瘀证的辨证标准等制定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调查量表”;同时采用技术对受试者进行测定。.将所获得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的数据等,输入数据库,通过x2检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候分布规律。结果本课题984例病人,证型分布中,气滞血瘀证202例(20.5%),寒凝血瘀证170例(17.3%),肾虚血瘀证139例(14.1%),瘀热互结证121例(12.3%),湿热血瘀证107例(10.9%),气虚血瘀证90例(9.1%),痰瘀互结证67例(6.8%),寒湿凝滞证58例(5.9%),另有其他证型分型31例(3.2%),包括血瘀瘤瘕证18例,阴虚血瘀证7例,阳虚血瘀证6例。所有证型均见血瘀证,其中气滞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是所有证型中比例最大的,其次是:肾虚血瘀、瘀热互结、湿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寒湿凝滞证。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分布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型主要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瘀热互结、湿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寒湿凝滞等8型。2.证候与患者年龄、病程、流产次数以及痛经程度的相关性患者年龄、病程、既往流产次数与证候的虚实辨证密切相关。肾虚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等虚实夹杂证以及寒湿凝滞证多分布在35~39岁和40-45岁组。3.与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可能与发病相关的因素是:经常情志不畅(83.2%)、经期剧烈运动史(75.0%)、高工作生活压力史(45.9%),盆腔手术、负压吸引流产史和经期或产后受凉史亦为重要因素;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因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禀赋体质或手术损伤等,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冲任损伤、气血不和,不循常道,离经之瘀血积聚而发病。瘀血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因此,瘀血是产生本病症状和体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