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体失稳的变形分叉理论与分叉后的力学性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体渐近破坏理论是当今岩土界研究的焦点之一,它强调了土体变形与稳定的统一性.土体渐进破坏过程则是土体内部变形局部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起土体失稳的变形局部化现象,普遍存在于边坡、堤坝、地基、挡土墙等岩土工程领域.在室内试验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土样在失稳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宏观剪切带的产生.这种现象表明了土体失稳和应变局部化现象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理论上揭示土体变形局部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合理的判别土体的失稳状态,才有可能比较准确的预测土体变形及其临界破坏状态.针对土体应变局部化的这一难题,该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研究应变局部化产生的条件 2.探讨土体失稳、破坏的力学机理 3.分析本构模型对土体失稳判别准则的影响 4.研究土体应变局部化形成后的应力应变性状 应变局部化可视均匀变形的应力应变特性发生分叉的一种失稳现象.借助于数学上的分叉理论分析均匀土样产生局部化变形的分叉条件,得出了小变形条件下触发应变局部化产生的判别准则的三维解析.利用解析形式的判别准则,分析土体在平面应变条件下剪切带形成的方向性.通过应变局部化理论与土力学的剪切带经典理论的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了室内试样剪切带呈现特定方向性的一般机理.理论研究进一步分析土体失稳和土体破坏的力学机理.理论分析表明应变局部化与土体失稳在机理上并不完全一致,应变局部化现象也有别于保持均匀变形的弹塑性变形的终了状态一土体破坏的机理.研究表明,一方面在平面应变应力状态下,应变局部化(局部型变形分叉)产生是导致土体失稳的条件.另一方面在轴对称应力状态下,伴随土体均匀变形的发展直至最终的弹塑性临界破坏状态将不会有变形局部化现象的产生.在轴对称应力状态下,理论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土体失稳是整体均匀变形场的分叉(扩散型变形分叉)结果.基于有限变形理论分别推导了平面应变和轴对称问题的隐式判别准则,理论分析结果与常规试验所观测的现象是一致的.土体失稳的变形分叉理论分析试验结果发现,基于传统本构模型的变形分叉理论不能准确的预测土体失稳状态.研究表明,传统的本构模型隐含了应力和塑性应变率的共轴条件.一般而言,采用共轴理论预测的失稳状态要明显早于试验测得的应力峰值点.此外,采用共轴本构理论分析所得的围压对剪切带的角度影响特性也与试验结果不符.由此引入了本构模型的非共轴理论来分析土体变形分叉的失稳现象.通过与共轴的本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非共轴理论的本构模型能够合理地判别土体的失稳状态,理论预测剪切带的倾角随围压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也与试验结果一致.
其他文献
该文通过总结前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偏心距和长细比的六组试件进行试验研究,以达到下列的目的: (1)揭示在这两种参数变化的情况下钢骨混凝土柱的破坏模式、破坏特点及
本文讨论了预应力点支撑板的弯曲和振动特性,即讨论在温度场或面内机械荷载作用下, 点支撑中厚矩形板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弯矩分布及其自由振动频率。第一部分主要利用考
钢管混凝土是指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后,钢管和混凝土同时受力的构件。其优越性能依靠钢管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来发挥,但两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较复杂。在荷载的传递过程中,
随着工业技术与建设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在城市“新陈代谢”过程中堆积,这些废弃物中大部分为废弃混凝土。废弃混凝土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运输,在固定地点进行简单的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可展开结构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伸展臂是最基本的可展结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撑结构,可以作为大型可展开天线、太阳帆和望远镜
系杆拱桥具有跨越能力强、整体自重小、经济美观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系杆拱桥由拱肋、主梁和吊杆三部分组成。吊杆作为连接主梁和拱肋的传力构件,其张拉力的变化直
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岩土工程建设中对地下水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地下水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准确捕获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是解决地下水污染的关键,而数值模拟可以清晰地展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地下水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已经成为地下水领域和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新
支盘桩是近年来新应用的一种桩型,它相对于等截面桩而言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较低的沉降量,所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它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理论研究上尚不够成熟,对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筏板基础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刚性桩复合地基,不同荷载级别下筏板群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与破坏机理如
该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结构抗震设计建议.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两榀预应力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