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7b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DSS诱导的肠炎缓解作用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J565dg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介素37b(IL-37b)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炎症性肠病具有缓解作用并且是理想的外源基因表达载体。本研究的目标是观察IL-37b基因修饰的小鼠MSC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缓解效果并探讨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病变肠组织中IL-37基因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构建表达IL-37b基因的腺病毒载体。C57BL/6小鼠致密骨片中分离培养MSC,流式细胞仪鉴定MSC表面标记分子,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鉴定MSC成脂成骨分化潜能。携带IL-37b基因的腺病毒转染MSC后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IL-37b在MSC中的表达。C57BL/6小鼠饮用3%DSS连续8天,制备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在给于3%DSS的第一天,将小鼠随机分为MSC-IL37b组(腹腔注射转染IL-37b基因的MSC),MSC-e GFP组(腹腔注射转染对照病毒的MSC),MSC组(腹腔注射未转染病毒的MSC)和PBS组(腹腔注射PBS)。每日记录小鼠体重和大便情况,第10天处死小鼠,取结肠,测量结肠长度,H&E评估结肠炎症严重程度;取小鼠脾脏,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单个核细胞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CD11b+Gr1+)和CD4+T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s,CD4+CD25+Foxp3+)比例,细胞内因子染色(ICS)分析CD4+和CD8+T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IL-37基因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且其蛋白表达水平随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其参与了整个疾病进展过程。培养至P3时超过95%细胞表达典型的MSC表面标记分子,且能成功分化为成脂和成骨细胞。IL-37b基因修饰的MSC分泌性表达IL-37b蛋白(13.03±1.023 ng/ml)。第10天处死小鼠,结果显示:MSC-IL37b组的体重减少程度显著低于PBS组(85.74±2.01%vs.73.85±2.18%,P<0.05),PBS组与MSC组或MSC-e GFP组相比,体重减少趋势更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73.85±2.18%vs.80.36±2.28%P=0.07;73.85±2.18%vs.77.38±2.21%,P=0.28);MSC-IL37b组(5.733±0.1706 cm)的平均结肠长度显著高于PBS组(4.375±0.2287 cm,P<0.001)、MSC组(5.117±0.1078 cm,P<0.05)和MSC-e GFP组(4.967±0.1333 cm,P<0.01),MSC组或MSC-e GFP组的结肠长度都显著高于PBS组(P<0.01,P<0.05);病变肠组织的炎症评分MSC-IL37b组(2.9±0.2449)显著低于PBS组(5±0.4,P<0.01)、MSC组(3.9±0.3317,P<0.05)和MSC-e GFP组(4.2±0.3742,P<0.05),MSC组显著低于PBS组(P<0.05),MSC-e GFP组有低于PBS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639);在第10天实验结束时,MSC-IL37b组、MSC组和MSC-e GFP组无小鼠死亡,而PBS组的死亡率可达到66.7%,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脾脏CD4+T细胞中Tregs的比例MSC-IL37b组(18.95±0.9919%)显著高于MSC-e GFP组,(12.53±0.6977%,P<0.001)、MSC组(13.89±0.7742%,P<0.01)和PBS组(10.10±0.8365%,P<0.0001),MSC组显著高于PBS组(P<0.05),但MSC-e GFP组和PBS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脏单个核细胞中MDSCs的比例MSC-IL37b组(4.843±0.1648%)显著高于PBS组(2.693±0.4248%,P<0.01)和MSC-e GFP(3.103±0.2551%,P<0.05),但与MSC组(3.643±0.3143%,P=0.11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内因子染色结果显示具有诱导Tregs分化功能的抑炎因子IL-2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促炎因子IFN-γ在CD4+和CD8+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IL-37b可能作为重要的抑炎因子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进展过程。IL-37b基因修饰的MSC能明显缓解DSS诱导的肠炎小鼠模型的炎症严重程度,其缓解作用优于未进行基因修饰的MSC,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Treg和MDSC细胞分化以及下调IFN-γ的表达实现的。目的:除免疫抑制功能外,有文献报道IL-37b具有抗癌作用,但其潜在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索了IL-37b基因转染对4T1乳腺癌生长的影响以及其机制。方法:将IL-37b腺病毒表达载体Ad-IL37b转染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转染IL-37b基因的细胞命名为4T1-IL37b)。通过ELISA检测4T1-IL37b是否分泌性表达IL-37b蛋白。通过体外细胞增殖实验明确IL-37b基因表达是否影响4T1细胞生长。将4T1-IL37b细胞或将未转染IL-37b基因的4T1细胞与丝裂霉素处理的4T1-IL37b细胞(生长停滞,不具备成瘤性)注射至BALB/c小鼠皮下,评估肿瘤生长速度和小鼠存活率。通过CFSE实验检测IL-37b重组蛋白对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将4T1-IL37b细胞注射至BALB/c裸鼠和NOD-SCID小鼠,评估肿瘤的生长速度和小鼠的存活率。结果:病毒转染48小时后,4T1-IL37b上清中能检测到12.2±0.684 ng/ml的IL-37b蛋白。IL-37b基因的表达不影响4T1细胞的增殖速度。与不表达IL-37b基因的4T1或4T1-相比,4T1-IL37b在正常BALB/c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更缓慢。未转染IL-37b基因的4T1细胞与丝裂霉素处理的4T1-IL37b细胞共注射组肿瘤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减缓。IL-37b重组蛋白对CD4+T细胞显示直接激活作用,但对CD8+T细胞未显示激活作用。IL-37b基因转染在BALB/c裸鼠和NOD-SCID小鼠体内未显示抗肿瘤作用。结论:IL-37b基因通过作用于肿瘤微环境进而影响T细胞活化起到抗4T1乳腺癌的作用。
其他文献
尿潴留是肛门直肠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2%~52%[1]。主要表现为患者膀胱高度膨胀,小便排出不畅,重者无法排出。尿潴留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痛苦,加重伤口疼痛以
<正>设计理念"节约用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学生很感兴趣。本活动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创设生动的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过程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强烈的主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世界范围内患病率病率最高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及其复杂,随着社会压力及竞争剧增,各种急慢性应激刺激在IBS的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目的:总结儿科PICU危重症患儿气管插管期间呼吸道的护理措施。方法:将机械通气患儿88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实施捆绑护理措施:定时翻身拍背、适时吸痰、抬高床头30&#176;~45&#176
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都希望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拓宽自身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企业收益。并购重组是国有公司的管理发展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有持股公司履行社会职能的体现,但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总结人性化护理在剖宫产术患者的应用体会。方法:对剖宫产术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包括积极进行入院宣教,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进行有效的出院指导等一系列
应用交流阻抗谱方法对矿渣粉活性的评估进行了探索,方法简单易行,结果与传统的抗压强度法基本一致。
[摘要] 目的 探讨跖跗关节骨折手术中空心螺钉固定对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择跖跗关节骨折患者90例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0例,分别采取背侧钢板内固定、空心螺钉单次贯穿及空心螺钉2次贯穿关节面内固定治疗。分析三组患者第2跖骨底间的平移位移及外展加载位移,分析比较其生物力学效果、AOFAS评分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空心螺钉单次贯穿固定组的轴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