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世界范围内患病率病率最高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及其复杂,随着社会压力及竞争剧增,各种急慢性应激刺激在IBS的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随着对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深入,IBS患者体内的脑肠肽及胃肠道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如P物质(SP),褪黑素(MT)及胆囊收缩素(CCK)等。胃动素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典型的脑肠肽,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体内中存在异常。胃动素与餐后胃肠道运动密切相关,并在生理功能及分泌水平方面与其他激素相互影响,IBS患者体内胃动素水平的异常与IBS的发生发展是否有关是有待研究的问题。胃肠动力紊乱是IBS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研究表明结肠收缩频率、幅度和峰电位发生频率,特别是在餐后或受刺激后,IBS患者与健康人比较显著增强。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胃动素在急慢性应激中水平变化及对结肠肠道动力的影响并探求其具体作用机制。第一部分目的:观察急慢性避水应激模型大鼠的排便异常,及其血浆内胃动(motilin,MTL)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2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慢性避水应激组,每组10只。观察两组大鼠粪便排泌颗粒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MTL的含量变化。结果:慢性避水应激组大鼠应激期间的排便颗粒数显著多于假避水应激组大鼠[(5.4±1.0)Vs.(2.44-0.7)粒,P<0.05];避水应激组大鼠排便颗粒数随应激时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假避水应激组大鼠则无此现象。避水应激组大鼠血浆总体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假避水应激组[(135±35)vs.(89±24)pg/ml,P<0.05]。结论:IBS模型组大鼠其结肠收缩幅度增强,其血浆内胃动素水平增高,胃动素水平的相对变化与其结肠动力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探讨胃动素(motilin, MTL)对大鼠近端结肠平滑细胞(proximal colon smooth muscle cells PCSMs)膜电压依赖钾通道及L-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以探讨其增强结肠运动的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酶解法急性分离大鼠近端结肠平滑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近端结肠平滑肌细胞的快速激活型钾电流、延迟整流型钾电流和L-型钙电流。结果:胃动素对快速激活型钾电流和延迟整流型钾电流无显著的作用;(0.5-10)*10-5mM/L浓度依赖性地激活L-型钙通道,6*10-5mM/L MTL在-10mv,0mv及lOmv刺激电压下,使最大电流密度分别增加154.61%(p<0.05,n=8),62.69%(p<0.05,n=8)及21.02%(p<0.01,n=8),使激活动力学曲线明显左移,半数激活电压由给药前的(2.74±1.211)mV降至(-25.29±0.614)mV(p<0.05,n=10);然斜率常数则无显著差异。结论:胃动素通过促进钙离子内流而增强结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但其并不能改变平滑肌细胞的平衡电位及动作电位频率而导致结肠平滑肌收缩频率的改变。目的:探讨胃动素(MTL)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性避水应激法(WAS)构建1BS大鼠模型。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避水应激组和假避水应激组,每组10只。观察每组大鼠应激时的排便颗粒数,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内MTL浓度,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两组大鼠PCSMsL-型钙电流(ICa,)及MTL对其的影响差异。结果:应激组大鼠排便颗粒数高于假避水应激组(5.36±1.00粒vs.2.44±0.67粒,p<0.01,n=10);应激组大鼠血浆内MTL高于假避水应激组(135.47±35.23pg/m1vs.89.37±24.46pg/m1,p<0.01,n=10);应激组大鼠ICaL与假避水应激组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Omv下,MTL使得应激组大鼠ICaL幅度明显增加(-167±18.49mv vs.-133±21.71mv,p<0.05,n=11)。结论:应激可以增加血浆内MTL水平,MTL通过促进Ca2+内流使结肠平滑肌收缩性增强,与IBS胃肠动力异常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