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aN纳米柱的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光电解水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HIJKLMN10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光电化学(PEC)水分解制氢技术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光电极半导体材料作为PEC电池的核心组件,决定系统的太阳能到氢能转换(STH)效率。InGaN纳米柱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调的直接带隙(3.4 e V~0.69 e V)、合适的能带边缘电势及较大的反应活性面积,是实现高效制氢的理想光电极材料,在PEC水分解领域展示出巨大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导致InGaN纳米柱载流子易复合,限制了其PEC性能无法进一步突破:i)InGaN纳米柱的In组分与形貌调控困难,生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缺陷;ii)InGaN纳米柱与生长衬底之间较大的晶格失配导致大的界面阻抗,使得载流子输运困难;iii)InGaN纳米柱较大的比表面积引入表面态,易俘获载流子,降低了载流子向电解液转移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从InGaN纳米柱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出发,对纳米柱进行掺杂、同时开发新型材料上InGaN纳米柱的生长、以及构建InGaN纳米柱异质结光电极,以提高材料晶体质量、消除纳米柱与生长衬底以及电解液之间的界面阻抗,从而促进载流子分离,最终全面增强InGaN纳米柱的PEC性能。详细的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首先,从InGaN纳米柱表面结构调控视角出发,本文采用分子束外延(MBE)自组装法并结合原位Zn掺杂技术,实现了In组分可控的InGaN纳米柱的生长,有效改善了高In组分纳米柱的晶体质量以及合理调控了纳米柱的电子结构,大幅度提升了InGaN纳米柱光电解水性能。Zn掺杂InGaN纳米柱生长动力学研究表明,Zn原子的引入可显著降低In原子的吸附能,从而减少In的并入,有利于Zn原子的替位掺杂。与此同时,Zn掺杂改善了InGaN纳米柱的缺陷、高In组分偏析以及纳米柱合并等现象,有效消除了纳米柱表面费米能级钉扎效应,抑制了纳米柱体相与表面载流子复合,从而促进了光阳极/电解质界面间的电荷分离与转移。另一方面,Zn掺杂增大了InGaN纳米柱的带隙,提高了对应的价带电势,从而形成有利的能带弯曲,增强了纳米柱的析氧反应(OER)动力学性能。因此,晶体质量的改善与电子结构的调控协同增强了InGaN纳米柱的光电压,提高了OER驱动力。最终,最佳Zn掺杂InGaN纳米柱光阳极在1.0 V vs.RHE电位的光电流密度为0.8 m A/cm~2,是未掺杂纳米柱(0.24 m A/cm~2)的3倍。此外,相比于纯的纳米柱,Zn掺杂InGaN纳米柱的起始电位为0.7 V vs.RHE(氢可逆电极),表现出280 m V的负移。进一步采用Au纳米颗粒修饰掺杂纳米柱的表面,所制备的光阳极在1.23 V vs.RHE下的光电流密度为11.5 m A/cm~2,最大偏压光电转换效率(ABPE)达到1.33%。其次,从InGaN纳米柱与生长衬底之间的界面结构调控视角出发,通过简单的化学剥离法在Si衬底上制备出高导电的2D MXene膜,并采用MBE自组装生长技术,实现了MXene上形貌均匀、高质量的InGaN纳米柱的生长,制备出了高效载流子分离的InGaN/MXene/Si异质结光阳极。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InGaN与MXene之间形成的肖特基结和MXene与Si之间形成的欧姆结,使MXene成为理想的电子传输通道,促进了光生电子从InGaN纳米柱转移到Si衬底,进而向对电极输运,从而增强了电荷分离和转移。MXene的这种协同作用显著降低了InGaN/Si和InGaN/电解质异质界面电阻,提高了光阳极表面快速的空穴注入效率(82%),从而避免了电极表面的空穴积累,提高了InGaN纳米柱的抗光腐蚀稳定性。结果表明,优选的InGaN/MXene光阳极在1.23 V vs.RHE的光电流密度为7.27 m A/cm~2,最大ABPE在0.63 V vs.RHE时达到2.36%,比Si衬底上生长的InGaN纳米柱光阳极高~10倍;此外,InGaN/MXene光阳极具有75 m V vs.RHE的超低起始电位,低于目前通过界面改性的InGaN或Si基光阳极的起始电位。这种方法为III族氮化物纳米柱的生长拓宽了新的方向,也为通过集成多尺度材料来设计高效光电器件的制备开辟了新的思路与研究途径。最后,从InGaN纳米柱与电解液界面结构调控出发,采用导电性优异的Cu2O半导体与InGaN纳米柱进行耦合,构建了载流子输运增强的Z型异质结,实现了高效无辅助的InGaN纳米柱光电解水制氢。引入的Cu2O对InGaN/Cu2O异质结光学性能和PEC性能作用相反,所得最优InGaN/Cu2O光电极在1.23 V vs.RHE下表现出最高的光电流密度(6.3 m A/cm~2)比InGaN纳米柱光电极电流密度(0.5 m A/cm~2)高~12.5倍。然而,InGaN/Cu2O在外部偏压下的自氧化导致异质结光电极的稳定性较差。InGaN/Cu2O异质结载流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表明,异质界面处出现InGaN纳米柱电子与Cu2O空穴耗尽,以及InGaN纳米柱空穴和Cu2O电子积累的现象;同时,XPS元素态分析发现异质结中电子是从InGaN纳米柱转移到Cu2O,结合异质结能带结构可知InGaN/Cu2O为典型的Z型异质结。InGaN纳米柱电子和Cu2O空穴的复合有效促进了电子转移,从而消除了空穴在InGaN/Cu2O上积累现象,不仅提高了电子还原水制氢能力,同时增强了电极的稳定性。最终,在无外置偏压下,InGaN/Cu2O的光电流密度为~170μA/cm~2,相比InGaN纳米柱的光电流密度提高了8.5倍,同时InGaN/Cu2O光电极具有优异的抗光腐蚀稳定性。综上,通过InGaN纳米柱的表界面结构调控策略可有效降低纳米柱的载流子复合,促进电荷分离与转移,提高其PEC性能。本论文对于发掘新型半导体材料表界面结构调控策略、促进光电水分解制氢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空军战略转型对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紧紧围绕部队岗位能力需求,探讨了新时代空军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文章首先聚焦空军部队使命任务,瞄准一线部队人才需求和新质新域力量发展,提出院校需尽快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课程体系设置。其次,要持续深化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牢固树立“为战育人”的教学理念,突出“学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信息化技术运用。最后,针对
为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危机,探索绿色、环保的新型制冷技术成为当下制冷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卡路里(Caloric)效应的新型制冷技术采用具有特殊热效应的固体材料作为制冷工质,具有零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运行安静等特点,其中,基于磁热效应的室温磁制冷技术被认为是缓解气候变化压力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案。应用于室温范围内的磁制冷技术仍不够成熟,现阶
从液相中结晶是经典的分离、纯化单元操作,对晶体产品的质量具有关键调控作用。目前,晶体产品的生产呈现多样化、精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趋势,对晶体形态、溶解度、溶解速率、压缩性和生物利用度等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提出高效可靠的调控方法,研究者对液相结晶方法和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采用实验、在线-离线表征结合分子模拟方法,探讨了添加剂和溶剂、聚合物模板、水凝胶等诱导方法对模型物结晶形态的影响,
蛋白质是体内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同时也是自然环境中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与各类材料表面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蛋白质在溶液和界面处的变性、吸附、折叠等行为与其功能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环境因素对蛋白质的溶液和界面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蛋白质功能实现的机制和蛋白质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在本论文中,作者应用低场核磁共振弛豫谱、和频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溶液中和界面处的蛋白质与多肽的变性、吸附、折叠等行为进
黄钾铁矾[KFe3(SO4)2(OH)6]是酸性矿山废水(AMD)环境中常见的铁硫酸盐次生矿物,其具有广泛的类质同象特征,能够共沉淀水体中的砷(As)等重金属离子。然而,黄钾铁矾属于亚稳态矿物,环境条件改变易引起黄钾铁矾溶解或相转变为其他热力学更稳定的矿物如针铁矿和蓝铁矿等,使得其固定的As释放,进入水体。微生物活动是影响黄钾铁矾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硫酸盐还原菌(SRB)是AMD环境中常见的一类
创伤修复是人类的永续需求,而实现伤口闭合或受损组织复位固定是创伤修复的先决条件。相比与其他创伤修复方式如缝合线、吻合器、贴片等,生物粘合剂具有操作便利、不造成二次组织损伤、广泛的伤口适应性等优势,是理想的创伤修复材料。生物粘合剂以液体形态附着在受损组织界面(界面黏附,adhesive),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固化形成结合作用(共黏附,cohesive),从而实现伤口闭合或组织复位固定。因此,在具备良好界
在机械装备制造自主创新不断突破的同时,高端装备将面临更加复杂、更加严苛的服役工况,而机械装备中的结合面性能将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运行环境和更高标准的性能要求,准确预测和控制结合面的接触行为是研制高端装备的基础和关键。机械结合面的切向作用模型本质上是一种摩擦模型,由于摩擦性能的影响因素众多、机理复杂,始终未形成普适性的结合面接触理论。而且综观结合面的动、静态特性研
人们在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和维护领海主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海洋生物污损的困扰。海洋生物污损是指海洋微生物和动植物在各类船舶和海洋装备设施表面附着、生长而形成的生物垢。当前主要的防治措施是使用防污剂释放型涂料,但防污剂不仅对靶标/非靶标生物具有毒杀作用,而且大量的使用会在海洋环境中积累,对海洋生态不利。本论文围绕生态友好防污这一主题,以“源于自然,用于自然”为指导思想,设计并制备了生物基可
金属卤化钙钛矿是新型的具有优异光电性质的材料。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经过近5年的发展,在效率上已经取得飞速突破,成为发展最快的发光技术,其中近红外、红光、绿光钙钛矿LED的外量子效率已经超过20%。但是,蓝光钙钛矿LED的效率提升依然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光色的器件。另外,如何将红绿蓝钙钛矿集成为白光钙钛矿LED依然是领域内的极大挑战。因此,本论文的研究
钙钛矿太阳电池从诞生至今经历了飞速地发展,如今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然而为了达到商业化的需求并且能够与目前市场已经广泛应用的太阳电池相竞争,钙钛矿太阳电池仍然亟需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来看,器件主要是由钙钛矿吸光层和相应的电荷传输层界面组成。因此要改善器件整体的光电效率和稳定性必须针对性地提升钙钛矿层和传输层的性能和稳定性。本论文主要围绕钙钛矿的组分和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