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学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目前存在着这样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和校长实际的教学管理研究,在实践中大多数校长认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和最高行政负责人”,是“政策的执行者”、“教学的监督者”、“公共关系者”等,按照这种说法校长多半属于“不务正业者”。这种说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是社会结构和学校教育结构的复杂性所赋予的。另一方面,从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看,校长不应只重视“行政办学绩效”,即只关心政策贯彻的程度,而要意识到“如何让教师的教学有效能,学生的学习有成效”。基于上述矛盾,本研究提出了校长应从教学管理者向教学领导者转变,旨在寻求校长在教学工作中有更大的作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笔者对校长教学领导的理解是:“校长引导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准确、清析地理解党和国家所制订的教育方针,与师生共同制定学校教学目标与任务发展、提升课程与教学的品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可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对此采取的直接或间接策略,以激发教师的自信与动机,进而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改进学生学习成就,最终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本文认为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较之作为教学管理者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较之作为教学管理者更重视“人”。以往的教学管理是以工作为中心,它重视对事的管理,重视做事的程序、方式,重视做事的效率。而教学领导是以人为心,它重视教师和学生、尊重教师、关心教师,重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动机,重视对师生的关怀、引导和辅导。其次,较之教学管理者更重视“激励”。教学管理者是以控制为主要手段,它借助于严格的教学规章制度,借助于校长的权力和权威,对教职工施加压力,使他们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行动。而教学领导者是以激励为主要方式的,它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手段来满足被领导者的需求,激发被领导者的动机,开发被领导者的潜能,引导被领导者的奋斗目标。其三,较之教学管理者更重视“价值”。教学管理重任务、重目标和指标、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