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肾功能下降和肾病范围蛋白尿的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 MN)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肾活检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MN的初治患者140例。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把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eGFR≥90ml/min/1.73cm2)和肾功能下降组(eGFR<90ml/min/1.73cm2),同时根据是否存在肾病范围的蛋白尿(≥3.5g/d)把患者分为肾病范围蛋白尿组(尿蛋白定量≥3.5g/d)和非肾病范围蛋白尿组(尿蛋白定量<3.5g/d),对这四组患者的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共纳入14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44例,男性病患所占比例较高,男女病患性别比例约为2.18:1。IMN患者平均年龄48.79±13.15岁,约有38.6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54.29%出现肾功能下降,89.20%出现镜下血尿,49.60%出现高血压,33.60%出现贫血,38.60%出现高尿酸血症。IMN病理表现以Ⅰ期、Ⅱ期多见。Ⅰ期膜性肾病有84例,占总数的60.00%,Ⅱ期膜性肾病有34例,占总数的24.30%,Ⅲ期膜性肾病有20例,占总数的14.30%,Ⅳ期膜性肾病2人,占总数1.40%。2.肾功能下降组的患者有76例。与肾功能正常组的患者比较,肾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在年龄、性别上有差异(以老年、男性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下降患者合并高血压、贫血、高尿酸血症的比例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下降患者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病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内小动脉病变、新月体形成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3.达到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有57例。与未达到肾病水平蛋白尿的患者比较,达到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在合并低白蛋白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上比例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性硬化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而在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病变、肾内小动脉病变、新月体形成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4.根据eGFR和尿蛋白量水平,将病例分为4组,即肾功能正常且为非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A组,共40例),肾功能正常且达到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B组,共24例),肾功能下降且为非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C组,共43例),肾功能下降且达到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D组,共33例)。D组男性比例、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比例、合并高尿酸血症比例均高于A组(P<0.05)。D组病程、合并贫血比例、肾小管萎缩比例大于B组(P<0.05)。D组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比例大于C组,球性硬化率低于C组(P<0.05)。C组男性比例、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大于A组,C组合并高血压比例大于B组,C组球性硬化率高于A、B、D组,C组肾间质病变率比A、B组高(P<0.05)。B组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比例大于A组,B组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比例大于C组(P<0.05)。结论:肾功能下降的IMN患者,多合并高血压、贫血、高尿酸血症,其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病变更明显;达到肾病范围蛋白尿患者并未出现更明显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病变,相反,球性硬化率更低。肾功能下降和肾病范围蛋白尿的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以男性、老年为主,多合并高血压、低白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且病程长、合并贫血比例、肾小管萎缩比例大于单纯达到肾病水平蛋白尿患者;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比例大于单纯出现肾功能下降患者,但其球性硬化率低于单纯肾功能下降下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