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4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脑性瘫痪(CP)患儿磁共振表现与脑瘫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及出生胎龄的关系。结果MRI表现为室周白质损伤(PWMI)52例,弥漫性脑损伤31例,脑发育异常19例,局灶性脑血管意外11例,正常24例,无法分类性病变6例。不同类型MRI表现的GMFCS分布不同(2=87.974,P=0.000, Fisher精确检验)。PWMI的患儿中,早产儿多见,且主要为双瘫及偏瘫,GMFCS分级为Ⅰ~Ⅲ级多见。弥漫性脑损伤中,四肢瘫及不随意运动型常见,GMFCS分级多为Ⅳ~Ⅴ级较多。脑发育异常及局灶性脑血管意外足月儿多见,GMFCS分级显示为前者重度障碍多见,后者轻度障碍多见。结论脑性瘫痪患儿MRI表现与脑瘫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出生胎龄有密切关系,对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技术,分析CP患儿运动功能与全脑灰质容积的关系。方法对40例CP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和全脑3D结构像扫描。采用VBM5对全脑容积进行分割,获得脑灰质、脑白质、脑脊液容积。运用SPM5和SPSS13.0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GMFCSⅠ~Ⅱ级与Ⅲ~Ⅴ级相比灰质总容积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灰质容积与GMFCS分级呈负相关性的脑区有:左侧眶部额中回(BA10/11)、左内侧额上回(BA9)、双侧海马旁回(BA27)、双侧岛叶、双侧舌回(BA18)、双侧小脑半球、左尾状核、右侧颞中回、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枕中回。GMFCSⅢ~Ⅴ级患儿比GMFCSⅠ~Ⅱ级脑灰质容积减少的脑区主要有左侧眶部额中回(BA10/11)、左内侧额上回(BA9)、双侧海马及海马旁回(BA27)、左侧尾状核、右侧颞中回、右侧颞上回、前扣带回、双侧岛叶、左侧舌回、双侧小脑;灰质体积增加的脑区左侧颞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灰质体积与GMFCS分级呈正相关性脑区主要有:左侧颞中回(BA21)、左侧颞下回(BA20)、双侧丘脑及豆状苍白球、左侧缘上回(BA40)、双侧楔前叶(BA7)、右侧枕上/中回(BA19)。结论随着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CP患儿部分脑区灰质容积减少。减少的脑区不仅局限于与运动功能直接相关的初级运动皮层、小脑、基底神经节;还包括前额叶皮层、扣带回、颞叶、枕叶等与情绪、记忆、学习相关的脑区,同时可能存在脑注意网络、默认网络等静息态脑网络功能的异常。随运动功能障碍加重,部分脑区灰质容积增加,可能与脑可塑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