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过程和化学过程对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探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st_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平流层臭氧对全球臭氧含量和对流层天气气候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三维化学传输模式SLIMCAT、多种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探究了11月南极臭氧洞面积偏大的原因以及2000年后南极平流层臭氧的恢复趋势,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利用去除氯和溴卤化物当量(EESC)趋势贡献的月平均臭氧洞面积异常,挑选出11月南极臭氧洞面积偏大和偏小事件,探究了8月南极异常偏大的臭氧洞面积是否是11月南极异常偏大臭氧洞面积的先决条件。结果表明:8月南极异常偏大的臭氧洞不是11月南极臭氧洞面积异常偏大的先决条件;11月臭氧洞面积的大小主要受到10月末至11月中旬动力输送的影响。在臭氧洞面积偏大事件中,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较弱的斜压扰动使得进入平流层的行星一波的振幅偏弱,进一步导致平流层纬向风偏强,临界面(U=0)与波反射面之间的距离偏大,导致上平流层更多的行星波被反射和行星波辐散,从而使剩余环流向极地输送的臭氧偏少。臭氧洞面积偏小事件中,在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温度场中行星一波槽位于高度场中行星一波槽的西侧,斜压扰动偏强且进入平流层的行星一波振幅偏大。偏强的波活动从对流层传播到平流层,使得纬向风减速,临界面(U=0)与波反射面接近,导致上平流层更多的行星波被吸收和行星波辐合,进一步使得剩余环流偏强和更多的臭氧被输送至极地。2.利用多种资料和SLIMCAT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2000至2020年间南极臭氧在臭氧洞期间(8月至11月)的恢复趋势,重点分析了2000年后9月南极平流层臭氧化学损耗仍不断增加的原因。通过计算南极臭氧洞面积和南极极地(63°-90°S)平均的臭氧柱总量(TCO)在2000至2020年间的线性趋势后发现,除了以往研究中确认的9月份臭氧恢复信号外,8月南极臭氧洞面积和月平均TCO均出现了显著的恢复趋势。基于NASA臭氧观测网站的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南极8月臭氧洞面积恢复速度为-0.41±0.31 million km~2/年,且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论文还定量评估了化学过程在8月份臭氧恢复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南极8月的臭氧损耗(?O3)表现出正趋势,且该正趋势主要由臭氧化学损耗减少导致,即8月南极臭氧恢复主要由化学过程贡献,表明《蒙特利尔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签订对8月南极臭氧恢复起了主要作用。用不同方法估算的9月南极臭氧的恢复信号比较复杂。9月份南极臭氧洞面积和月平均TCO的恢复速度分别为-0.29±0.23 million km~2/年和1.67±1.36 DU/年。本文进一步评估了9月这一个月内,?O3和臭氧化学损耗量在2000年后的趋势,结果表明:9月南极?O3和臭氧化学损耗的趋势分别为-1.16±1.01 DU/年和-0.50±0.44 DU/年,即随着大气中臭氧损耗物质(ODSs)含量的下降,南极9月这一个月内臭氧损耗和化学损耗仍在增加。通过分析与臭氧化学损耗密切相关的活性氯(ClOx)在2000年后的趋势发现:在南极中低平流层,高纬度地区的ClOx呈现正趋势,这就合理地解释了9月南极臭氧化学损耗在2000年后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大气中ODSs的减少,南极中低平流层臭氧化学损耗速率减慢,到9月中旬,仍有大量臭氧留存在南极中低平流层。这导致臭氧催化循环反应的速率发生变化,延长了活性氯在南极中低平流层的存在时间。上述机制只能解释~50%的ClOx正趋势,南极中低平流层动力过程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南极中低平流层高纬度区域ClOx表现为正趋势。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成为主要的新能源应用形式。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规模在最近几年快速增大: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风力装机和光伏装机分别达到了2.16亿千瓦和2.81亿千瓦,以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随机性和间歇性的问题,造成现阶段新能源发电难以大规模应用。且新能源在接入大电网时存在诸多障碍,甚至可能会存在影响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因
学位
东亚夏季风于6—7月推进到中国江淮流域、日本南部以及朝鲜半岛,相对应的夏季风雨季在中国称之为“梅雨”。梅雨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成员之一,其降水异常将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韩国及日本地区带来严重的旱涝灾害。梅雨带有很大部分位于海洋,传统的观测手段难以满足海洋上空梅雨监测的需要,然而,目前高精度再分析资料与大气模式对于梅雨降水的表征仍具有不确定性。为提高模拟东亚梅雨的准确性,本文首先利用两套观测分析资料
学位
随着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铁速度不断提高,运营里程日益增加,高速铁路行车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表明,异物侵限是威胁高铁行车安全的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侵限异物的检测跟踪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现有的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将检测技术与跟踪算法结合,实现高速铁路沿线侵限异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熟悉异物检测和跟踪的理论基础并研究异物检测方法。考虑铁路监测视频中光照变化以及视频背景
学位
自低温超导技术被发现以来基于液氦的低温超导已在多学科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其中连续流动式液氦恒温器为大型低温应用提供低温工作环境,对整个低温系统高效稳定运转意义重大。由于实际工程中液氦的热物特性,液氦极其容易蒸发,会导致液氦恒温器内部的液位与压力的不稳定以及产生的耦合效应,则会对液氦低温恒温器的控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使液氦低温恒温器内部的液位与压力能够实现稳定的运行,需要对
学位
城市的各种污染源通过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过程带来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既直接污染环境,又通过辐射过程影响天气气候,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定量估算污染物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细颗粒物的来源一直在不断变化。自2013年中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中国城市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工业排放显著减少,机动车排放有所增加,且部分城市不利天气条
学位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因其具有结构简单、转动惯量小以及功率密度高等优点,目前已普遍使用在工业机器人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与此同时二极管钳位型(Neutral Point Clamped,NPC)三电平逆变器因其电压谐波含量小并且拓扑结构相对简单,所以在多电平逆变器的各种拓扑结构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由于存在着中点电位波动以及增大
学位
祁连山区降水受大气环流系统和局地地形的影响较大,受观测资料稀少的制约,对该地区降水的形成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为此,本文借助2018-2019年兰州大学联合甘肃、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开展的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技术研究试验”的观测数据开展祁连山区降水天气学及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利用降水观测连续性较好的2019年6-9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祁连山区累计降水量
学位
湖泊作为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旱地,湖泊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水资源,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旱地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41%,是近百年来全球增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由于旱地降水稀少、增温显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旱地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近几十年来,旱地湖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泊表面水温(Lake Surface Water Temper
学位
随着十三五光伏扶贫,十四五整县光伏和光伏治沙的推进,光伏新能源发电技术有了重大突破。然而,单台光伏发电装置因其容量小,功率低等原因已经不再满足当下需求。因此,对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单相光伏逆变器作为被控对象,研究基于混合逻辑动态(Mixed Logical Dynamical,MLD)建模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Finite Control Set Model Predic
学位
快速公交系统(BRT)因其在建设、运营和维护方面的成本效益,已成为许多城市首选的公共交通方式。而BRT的快速交通功能也被视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然而,随着城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现有的路权范围内建设BRT限制了交通需求的发展,致使交通矛盾突出,交通拥堵频发,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网络的瓶颈,其服务水平显著影响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在传统控制策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