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助人行为的旁观者效应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助人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关于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大多都是和其他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捐献等一起进行研究,是针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的研究,单独对助人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对助人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它的影响因素上的研究。一般情境下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助人者的特征、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特征。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在一般情境下幼儿助人行为的旁观者效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而进行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某两所幼儿园360名幼儿,采用实验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幼儿在助人情境下的助人行为进行了测查,旨在通过实验测查幼儿在有旁观者在场时与幼儿单独在时助人行为之间的差异,观察幼儿助人行为的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不同性别的幼儿的助人行为是否会有差异。并通过对幼儿的简单访谈,《社会技能评估系统(教师版)》问卷及家长的《儿童气质量表》问卷,来发现影响幼儿助人行为的各种因素,检验幼儿的社会技能及幼儿的气质与助人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内在联系,从而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幼儿助人行为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结果发现:1、在非紧急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会出现旁观者效应。在单人组情境下,幼儿助人行为明显高于双人组情境下的助人行为。也就是说在一个人面对助人情境时幼儿更愿意帮助他人。2、幼儿助人行为存在年龄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这种年龄和性别差异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同。在单人组情境下,助人行为不会出现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在双人组情境下只有年龄差异而没有性别差异;在男男组和女女组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会出现显著的年龄差异,特别是在女女组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会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男女组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会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而无年龄差异。3、幼儿的助人行为和幼儿气质之间的关系也会由于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在女女组情境下,助人行为才和气质的趋避性与反应阈两个维度呈负相关的关系。趋避性得分越高,社会交往中越是退缩,其助人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低。反应阈得分越高,说明其反应阈越低,幼儿越敏感,其助人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也越低。4、幼儿助人行为和幼儿社会技能中的同伴能力呈正相关,但是幼儿助人行为和其社会技能的关系也会由于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单人组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和幼儿社会技能中的同伴能力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同伴能力强的幼儿的助人行为要多于同伴能力弱的幼儿的助人行为;在双人组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和幼儿社会技能中的自我控制能力成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幼儿助人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越低;在男男组情境下,助人行为和幼儿的社会技能的同伴能力和学习适应性这两个维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同伴能力强或学习适应能力强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助人行为;在男女组情境下,幼儿的助人行为和幼儿社会技能中自我控制能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而在女女组情境下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当代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情感、行为由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而人们的认知建立在自己以往经验、态度和假设基础之上,所以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巯嘌呤咀嚼片中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Welch AQ C18(4.6×250 mm,5μm)色谱柱;检测波长:260 nm;流速:1.0 mL/min;流动相:以甲醇-0.1%甲酸(2︰98)为流动
素质教育下,美术教学的地位得到了重新地确定,特别是美术教学中欣赏课,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如今我国初中美术欣赏
目的:系统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复合易化技术”治疗脑梗塞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探索针灸治疗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在针灸传统优势病种临床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为临床治疗该病
目的通过分析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建立快速稳定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的方法。方法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甲醛含量。结果采样环境温度对酚试剂稳定性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