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y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是中国引进西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抱“接受欧人深邃伟大之思想”的雄心,引进以德国哲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为主体的“纯粹哲学”,其中于康德哲学用力最多,曾“四读康德”,学界公认“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人能及的”。 王国维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位“哲学专攻者”,于哲学中寻求宇宙人生之真谛,且以生命践行。自1899年至1907年,王国维持续研修康德,经历了三个境界:其一为1899年至1903年,主要以“日本为驿站”,借助日文书籍,大量阅读了包括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在内的哲学入门书,其后翻译了其中绍述康德知识论的内容,1902年他主持翻译出版了中国近现代第一套《哲学丛书》,其中包括日本康德研究专家桑木严翼的《哲学概论》,向国人介绍了康德的知识论、物自体理论等。其二为1903年至1904年,他以“叔本华为中介”,“上窥”康德,下贯尼采,认为叔本华《康德哲学批判》乃“通康德之关键”,并撰写了《汗德像赞》,其间几乎每一篇论文都要言及康德,绍述了康德知识论、人性论等。其三为1905年至1907年,为“全面研修”康德阶段,每天读康德哲学两小时,不仅通读了《纯粹理性批判》,而且“兼及其伦理学及美学”,研究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读懂了康德。在扬弃的基础上,坚信人具有智的直观能力,尔后以之为基,创作了《人间词话》,为中国近现代美学奠定了基础。1907年之后,王国维“别而不离”,并没有彻底放弃康德,且以康德哲学的观点分析“科玄”问题等。 王国维不胜思辨(思量)之苦,困于“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终放弃以哲学为志业,而转于文学以求直接之慰籍。其“人间须信思量错”之词可视为是献给康德的骊歌。其挽沈曾植联可作其自身的写照——“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更大哲人,四昭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已,要为天下哭先生”。
其他文献
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以下简称“奥康纳”)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正产生着巨大的威胁,然而生
群众路线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丰富发展于和平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它既发扬了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又发
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的挑战,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确立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作机制,并制定和健全相
<正> 心脏的原发性淋巴瘤是相当少见的。Davies 对其没有认识,而 Olsen 和 Hudson对其也只作了扼要的描述。在少数报告的病例中,死后才作出诊断。本文的一例心脏原发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