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归脾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Meta分析目的:基于Meta分析,探讨归脾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卒中后抑郁”、“中风后抑郁”、“脑梗死后抑郁”、“血管性抑郁”、“归脾汤”、“Post-Stroke Depression”、“Guipi Decoction”、“Guipi Tang”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1年12月31日。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以及质量评价,借助Rev Man5.3软件、STATA12.0软件对入选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亚组分析、发表偏倚评估等。结果:共检索出61篇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12篇文献,涉及1200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结局指标中临床总有效率(RR=1.24,95%CI(1.13,1.35),P<0.00001),HAMD评分(MD=-2.61,95%CI(-3.58,-1.63),P<0.0001),NIHSS评分(MD=-4.09,95%CI(-5.16,3.03),P<0.00001),SDS评分(MD=-4.34,95%CI(-5.62,-3.06),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R=0.38,95%CI(0.27,0.54),P<0.00001)等方面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提示,归脾汤联用西酞普兰(RR=1.27,95%CI(1.12,1.44),P=0.0001),归脾汤联用黛力新(RR=1.19,95%CI(1.05,1.34),P=0.0008)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归脾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实验组相较于单独使用抗抑郁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具有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疗效评价量表(HAMD、NIHSS、SDS)评分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势。本次研究使用的结局指标以量表评分为主,主观性较强,可能存在偏倚风险,需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归脾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归脾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潜在靶点及作用通路,对归脾汤治疗PSD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归脾汤中单味药的标准中药名检索TCMSP数据库并通过已发表文献进行补充,获取药物靶点信息,再通过Uniprot数据库对蛋白质靶点信息进行校正。以“Post-Stroke Depression”为关键词检索Gene Card数据库、OMIM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收集PSD疾病靶点信息。通过Venny 2.1平台获得归脾汤与PSD相交集的靶点信息,借助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归脾汤治疗PSD的“药物有效成分-疾病靶点基因”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归脾汤治疗PSD的核心药物以及核心药物有效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得到PPI网络关系,借助Cytoscape3.7.1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及拓扑分析,筛选出归脾汤治疗PSD的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借助Cytoscape3.7.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归脾汤药物有效化学成分210种,潜在作用靶点共394个,与PSD疾病交集靶点共68个。通过拓扑分析获得归脾汤从治脾出发治疗PSD的核心药物为甘草、大枣、黄芪、人参;以养血为主要功效治疗PSD的核心药物为当归;以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PSD的核心药物为远志。核心活性成分为:植物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刺芒柄花素、酸枣仁中的生物碱成分、苏齐内酯光千金藤碱、拟雌内酯。归脾汤治疗PSD的关键靶点为IL-6、F2、TNF、IL-10、MAPK3、IL-1β、IL-1α、AKT1、VEGFA、MMP2。通过富集分析获得归脾汤治疗PSD可能涉及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蛋白结合等生物学功能信息,细胞质膜等细胞组分条目。归脾汤治疗PSD可能与TNF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等通路相关。结论:归脾汤治疗PSD发挥核心作用的中药为甘草、大枣、黄芪、人参、当归、远志。借助植物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山奈酚等药物关键成分,通过TNF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通路等信号通路,干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等关键靶点,发挥抗炎症反应、调节单胺类物质水平、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促进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