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瓦草为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滇白前(Silene viscidula Franch.)的干燥根。用于治疗气促咳喘,咳嗽痰多,湿热发黄,胃痛,食积腹痛,小便不利,砂石热淋,风湿骨痛,疮疖肿痛,外伤疼痛等症。在云南民间、彝族医药中均使用,是一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民族民间药。但目前市场上,瓦草混淆品较多,不利于合理安全用药。本文采用DNA条形码法鉴别瓦草及其易混淆品种,同时研究了瓦草正丁醇部位的体内抗炎镇痛活性,正丁醇部位及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以期为瓦草的鉴定、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采用DNA条形码法,扩增样品ITS/ITS2序列,经BLAST比对出样品种属,通过计算、比较瓦草及其易混淆品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树,进一步验证BLAST比对结果的准确性;收集瓦草药材正丁醇部位MCI.D101大孔树脂柱后不同组分,并计算各组分的总皂苷含量,进一步分离瓦草单体;给予福氏完全佐剂模型大鼠不同剂量的瓦草正丁醇部位药品,测量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足趾肿胀度以及疼痛阈值、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进行瓦草的抗炎活性药效及机制初探;进一步给予脂多糖刺激的小鼠Raw264.7炎症模型细胞不同浓度的瓦草正丁醇部位、单体药物,通过测量细胞上清中IL1-β、TNF-α含量研究样品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瓦草种内遗传距离小于种间遗传距离,系统树构建成功,与BLAST比对结果一致;瓦草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总皂苷含量分别为11.32%、18.90%,MCI、D101大孔树脂柱后30%-95%流出组分干粉的总皂苷含量分别为22.05~31.152%、20.59~32.05%,从瓦草中分离出一个单体化合物;动物实验表明瓦草正丁醇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足肿胀度(375.00±89.491、359.63±124.242、372.00±138.752μL)较模型组(504.75±91.802μL)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鼠痛阈值除中剂量组外无统计学差异。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p含量(79.65±15.65、79.00±14.65、75.96±13.54 pg/mL)较模型组(120.35±42.18 pg/mL),高、中、低剂量组(23.68±9.02、17.99±10.01、19.96±5.80 pg/mL) TNF-α含量较模型组(40.00±5.32 pg/mL)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正丁醇部位高、中、低剂量组(82.25±7.59、47.19±4.77、56.48±15.10 pg/mL)、瓦草单体化合物样品低剂量组(83.90±12.13 pg/mL)细胞上清IL1-β含量较模型组(117.29±35.5 pg/mL)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TNF-α含量无差异。结论DNA条形码方法能准确鉴定瓦草及其易混淆品种;瓦草正丁醇部位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且抗炎效果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IL1-β、TNF-α分泌有关;von frey法表明瓦草正丁醇部位对福氏完全佐剂所致大鼠痛阈值无明显影响;瓦草正丁醇部位以及单体化合物具有体外调节炎症因子IL1-β作用、对TNF-α的释放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