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鸣于时代的足音——论原甸的文学创作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甸,新加坡华人作家。原甸自1962年开始写作生涯,至今编有诗歌十二册、长篇小说三部、自述传、杂文等十三部。一生坚持创作的原甸用他的诗文展现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还是一位不竭探索之人在时代变迁与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体生命成长史。本文试以时代与“诗人”这一代表了一代人情感与经历的个体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对原甸的诗歌、小说及其自述传等进行研究:  前言部分梳理原甸的文学创作以及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章,分析原甸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所体现的紧跟时代浪潮、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特质的原因及表现。在战争和殖民统治的双重重压下,渴望和平、反侵略反殖民统治的思想成为了外来移民以及新加坡本土国民的共同呼声。作为其中一员的原甸不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情形和移民生活,还花大量笔墨将这一代人对于家乡的热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怀、对殖民统治的反抗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之情一一陈述。此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原甸的作品中也铸造出了一位响应时代号召、勇于与现实中的丑恶和不平等作斗争、渴望美好社会的“诗人”形象。  第二章对原甸在写作中所选择的、所塑造的与时代和社会相抗衡的形象以及其视野中的动荡时代与光怪陆离的香港社会进行论述。时代的变迁使一部分热血青年成为了时代的祭品,他们追逐梦想但却变成了时代浪潮席卷下的“偷渡”、“求生”者。同样经历过偷渡逃生的原甸用他的诗歌将其所处的底层社会进行了细致刻画并给予个体生命存在以反思,同时其诗文中也出现了一位喧嚣之中不竭探索且勇于与商品经济抗争的“沙爹诗人”形象。  第三章则主要探讨原甸后期创作中的宗教倾向。作家原甸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重返新加坡后选择了基督教信仰,这一信仰的选择对其文学写作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双重影响。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其诗文中更为清晰的议论性和思辨色彩以及宗教意象的使用。内容上则是其诗文主题向宗教人文关怀的转变。在经历了政治梦想破碎,目睹了人类道德底线的不断下滑后,原甸将解决纷争、维系人心的救世之法指向了宗教信仰。而信仰的皈依也让原甸对个体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使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入世与超世兼具的两种人物形象。  结语部分主要对原甸文学创作的意义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其作品中浓重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探索价值。
其他文献
《贞一齐诗说》是清中期重要诗人、评论家李重华主要的诗论着作。全书分爲“论诗答问”和“诗谈杂录”两部分,“论诗答问”共三则,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李重华主要的诗学思想;“
唐朝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贡献。唐诗的空前繁荣是有其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  
本文对中国民间情歌之特性进行了分析。民间情歌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一支艳丽的奇葩,它的数量最多,艺术性也最高。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席勒是一个在文学、美学、历史、教育等诸多人文领域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化巨人,他的这些在话语层面的努力又深深地介入了现实世界。本文将席勒话语实践的内在动力和现实效果
本文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为切入点,探寻张资平小说中自然主义艺术特质的生成与意蕴,借以加深对中日文学在“五四”时期交流的深度透视。本论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第一部分侧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