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垂体柄的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探讨尸颅标本的垂体柄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为蝶鞍区肿瘤经颅手术提供重要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7个甲醛固定的成年尸颅标本,浸入50℃热水中浸泡30min后,用清水、10%氨水及双氧水反复冲洗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然后经颈总动脉、椎动脉加压注入10%的红色明胶液。常规解剖方法锯下颅盖,切除大脑镰和颅顶硬脑膜,先切除垂体柄以上脑组织,观察视交叉、垂体柄的形态并测量长度。然后再切断视交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横断大脑脚,保留小脑幕下完整结构,取下端脑,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垂体柄的位置、形态、走向和周围蛛网膜结构,以及与鞍膈孔、视交叉的关系,并测量记录。结果:标本中垂体柄呈褐色,长度为(9.4±2.6)mm,上粗下细,上端左右径为(3.4±0.6)mm,下端左右径为(2.4±0.5)mm,15例在垂体柄中点同一水平面较基底动脉细,2例与基底动脉等粗。冠状位观察14例垂体柄居中,2例下端轻度向右偏斜,1例向左偏斜。矢状位观察均自下丘脑底向前下倾斜,11例垂体柄较直,6例垂体柄前后迂曲,其中2例与鞍背关系密切,在鞍背处向后折曲成角。视交叉前缘位于鞍结节后上方(二者之间的距离2mm)1例(5.9%),位于鞍背上方2例(11.8%),第1间隙面积为(28.4±6.2mm2)。垂体柄周围有蛛网膜包绕,并有许多纤维小梁起固定作用。血管丰富,主要由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参与供血,共有垂体上动脉92条,平均每侧2.7(14)条,每侧垂体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鞍膈孔多呈圆形,孔径为(7.1±1.6)mm,大于5mm的占94.1%。结论: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柄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解剖学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解剖联系。垂体柄连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上粗下细,多数形态较直,位于鞍膈孔中间,周围有蛛网膜包被,有固定的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供血,这些结构的辨认可为手术中寻找和保护垂体柄提供帮助。手术中还要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判定垂体柄的位置,通过不同间隙的操作,沿蛛网膜界面锐性分离,减少牵拉,保护垂体动脉及穿支血管,有利于保护垂体柄的功能,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经颅鞍区肿瘤切除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策略目的:总结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探讨手术中对垂体柄辨认与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均为经颅手术的患者。入组要求资料齐全,手术记录中对垂体柄描述详细。手术采用翼点入路34例,额底入路21例,眶上锁孔入路20例,纵裂入路35例(其中额底纵裂入路21例,纵裂终板入路9例,纵裂胼胝体入路5例)。术前通过颅脑MRI扫描,能明确判断垂体柄位置53例(其中位于肿瘤后方37例,上方9例,侧方7例),可能为垂体柄信号25例,32例未发现垂体柄信号。结果:垂体腺瘤47例,全切除42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垂体柄完好保留44例(93.6%),2例受肿瘤侵蚀部分保留,1例未发现。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7例,均短期纠正。并发尿崩34例,其中21例在术后12周恢复正常,10例在3月左右逐渐恢复。随访924月,持续性尿崩3例,需口服去氨加压素控制。颅咽管瘤38例,全切除32例,近全切除6例。垂体柄完好保留27例(73.7%),被肿瘤侵蚀垂体柄解剖保留2例,部分保留5例,未发现4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13例,出院时完全纠正。并发尿崩27例,其中10例在3周内恢复,7例3月左右恢复。随访348月,持续性尿崩10例,需口服去氨加压素控制。脑膜瘤25例,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2l例。垂体柄保留24例(96%),1例解剖保留。术后未发生电解质紊乱,仅5例出现短暂性尿崩,13周恢复。术前通过MRI判断垂体柄位置较为明确的53例,与手术中发现垂体柄的位置完全吻合。MRI显示可能为垂体柄信号的25例,有14例在手术中得到证实。无手术死亡。随访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各复发1例,均行伽玛刀治疗。结论:术前通过颅脑MRI扫描大多可明确或初步判定垂体柄的位置,手术中结合对下丘脑隆起的漏斗、鞍膈孔、表面静脉髓纹以及垂体上动脉等结构特征进一步辨认。垂体柄大多位于鞍区肿瘤后部,在分离肿瘤后壁时,应特别注意,一定要沿蛛网膜界面仔细锐性分离。颅咽管瘤后部有时与垂体柄粘连无法分离,必要时,需留存后部薄壁。垂体柄的保留率与肿瘤的性质直接相关(P=0.003),但在四种手术入路中无明显差异(P=0.850),超声吸引刀(CUSA)的使用对垂体柄保护有积极作用。垂体柄能否保留以及损伤程度,直接影响到术后尿崩症的发生率和恢复的时间。完好保留者出现尿崩大多在2周左右恢复,占发生尿崩总数的66.7%(34/51);垂体柄有破坏或解剖保留,尿崩时间长,大约在3月左右恢复;破坏严重或部分保留者,出现持续性尿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向,以及视交叉位置,选择手术入路。额底或额底纵裂入路适合肿瘤向前颅底和鞍上生长者,主要在第1间隙操作;当肿瘤突至视交叉后、第三脑室或视交叉前缘与鞍结节距离小于2mm,选择额底或纵裂终板入路,主要自第4间隙操作;眶上锁孔入路具有微创的特点,是额底入路的改良,随着技术的成熟,可以处理绝大部分鞍区病变,当肿瘤向一侧鞍旁生长突至颞叶内,不宜采用锁孔入路。肿瘤明显偏侧生长选翼点入路,主要在第2、3间隙操作,并可兼顾第1间隙。掌握娴熟的手术技巧,对垂体柄的辨认和保护,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乃至病人预后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