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第三集团的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尤其近几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国有控股银行通过股改、引资上市后,其资本、网点和人才规模、品牌效应等优势进一步显现,经营活力不断增强;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战略转型,整体竞争实力持续提升;外资银行凭借其领先的理念和管理体制,成熟的产品和综合经营的优势,大举抢占理财和高端业务市场;此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对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两面夹击的竞争态势。此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新背景下,伴随着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向前推进,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已经是历史必然,城市商业银行已经进入跨区域发展时期。当然,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资本金不足问题、公司治理不合理问题、市场定位不明确问题、同质化问题、跨区域发展问题,等等。但限于篇幅,本人在论文中集中讨论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问题。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中,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给予了介绍,并对国内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在第二章中,首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由来和现状特征做了总结,然后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做了SWOT分析,从而为确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构建分析平台。在第三章中,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城市商业银行今后突破城市界限,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其中,在理论层面,通过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其自身发展客观要求的分析,从内外两方面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现实层面,通过允许跨区域发展之前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受到极大限制的例子、允许跨区域发展之后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各项财务指标得到明显优化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第四章中,结合具体实例,着重通过对目前区域化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中不同案例的分析,指出不同的城市商业银行因为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市场份额、所在地金融生态环境,等自身情况的不同,从而应该采取差别化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并总结归纳了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四种具体模式:上海银行的异地分行模式、江苏银行和徽商银行的联合重组模式、南京银行的股权合作模式、平安银行的业务合作模式。并对于它们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关键问题等作了详细分析和说明。第五章中,指出实施区域化战略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并从跨区域发展的具体战略保障措施方面给出了较有操作性的建议,包括:加强管理,健全内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单一城市经营制的规定跟不上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势必逐步被淘汰,跨区域发展今后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第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巨大的两极化、差异化决定了其必然是呈现为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也决定了其跨区域发展形式的多样性。第三,并不是所有城市商业银行都适合主动型跨区域发展。首先需要的是自身的综合实力达到跨地区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必须要有自己特定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定位,不可盲目跟风。第四,不管采取哪种区域化发展的模式,最终都将要顺应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在组织结构方面,本论文主要围绕着两个核心问题而展开,一是城市商业银是否应该走跨区域经营道路;二是城市商业银如何走跨区域道路。第二章和第三章解决的是第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总结归纳与具体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力图尽可能多地搜集数据和案例资料,以期反映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最新情况。总体而言,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对不同跨区域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于对跨区域发展的概念进行了扩大,提出了跨区域发展不仅包括了直接设立异地分行、进行股权合作、进行业务合作等主动形式;也包括了联合重组、兼并等被动形式,以期更能反映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