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大脑半球脑回形态观察的新途径,提供人大脑半球脑回形态统计资料,加深对人大脑半球外侧面脑回形态及其变化规律的了解,为脑回形态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本实验所用63例(126侧)成人脑标本来自本校局部解剖学教学标本,男女性不拘,外观无明显病变,能满足实验观察需要。常规取脑,剔除蛛网膜和脑表面血管,肉眼观察大脑半球外侧面脑回形态,具体做法是:一、以高级哺乳动物各脑叶脑回整体形态、脑回数目、走向和起止点作为观察点和评判标准(本文称之为原型):1.各脑叶脑回组成的整体形态类型是:额叶为尖朝前底朝后的三角形;顶叶呈横置的JI;枕叶后面观左右两侧一起类似“北”字;颞叶外侧面观类似∈形,以原型作为。2.各脑叶脑回数目是:额叶4个(额上、中、下回和中央前回),顶叶3个(中央后回和顶上、下小叶),颞叶有3个(颞上、中、下回),枕叶4个(降回和枕上、中、下回)。3.各脑叶脑回走向是:额上、中、下回前后走向,中央前回上下走向;中央后回上下走向,顶上、下小叶前后走向;颞上、中、下回主要为前后走向;枕上回、降回呈前上后下走向,枕中、下回自后向前走向。4.各脑叶脑回起止是:额上、中、下回起于中央前回上、中、下部,止于额极;中央前、后回上端相连呈发夹样突向后,下端相连;顶上、下小叶起于中央后回上、下端,止于枕上、中或下回;颞上、中、下回起于颞极,止于顶下小叶和枕中、下回。二、分别观察各脑叶脑回构成的整体形态,统计各脑叶脑回数目、走向、起止点和脑回之间的连接。结果:1.额叶脑回构成的整体形态略呈底朝上的梯形。呈额上、中、下回三个脑回的占71.43%(90/126),呈四个脑回的占26.98%(34/126),贯穿额叶全长的占70.63%(89/126),半程的占28.57%(36/126),前回走向的占84.12%(106/126),斜行的占13.49%(17/126),额中回起于中央前回中部的占83.33%(105/126),额上中下回大小不等的占77.77%(98/126),额上、中回之间均有连接,额中、下回之间有连接占84.92%(107/126),中央前回副回出现率为3.97%(5/126)。2.顶叶脑回构成的整体形态类似原型,不同的是顶下小叶形态变化较大,原型样顶下小叶占25.37%(32/126),顶下小叶分为缘上回和角回两部分,其中,缘上回大于角回的占81.74%(103/126),缘上回向后上凸占57.14%(72/126),角回呈盘曲状的占63.49%(80/126),顶上小叶至缘上回之间连接的占36.50%(46/126),顶上小叶至缘上回与角回交界处连接的占36.50%(46/126),中央后回副回占3.96%(5/126)。3.颞叶脑回构成的整体形态类似原型,由颞上、中、下回三个脑回组成的占97.60%(123/126),前后走向的占92.06%(116/126),但三个脑回大小不等的占88.88%(112/126),颞上、中回之间的前端有连接,占88.88%(112/126),颞中、下回之间中后部有连接,占96.82%(122/126)。4.枕叶脑回构成的整体形态类似原型,由降回和枕上、中、下回四个脑回构成,占65.87%(83/126),但降回突向外侧位于枕极水平以上,占63.49%(80/126),枕中、下回之间有连接的占59.52%(75/126)。额叶的额中回起止、数目和走向,顶叶的顶下小叶,颞叶的颞中回和枕叶的降回形态变化最大,额中回起止变化,可导致脑回数目和走向变化;顶下小叶保持弓形或分为缘上回和角回两个独立单位,影响到缘上回和角回脑回形态;颞中回与颞上、下回连接移至中部,较大和多个时,脑回常呈前上后下走向,颞叶局部隆起;降回由直行变为突向外侧,本身可以变成较大,枕上、中、下回可以更靠近枕极。在各脑叶的脑回之间普遍存在着脑回连接,在中央前、后回前后偶尔见到较长的脑回连接,位置、大小,长度均与中央前、后回相似,极与中央前、后回混淆,追其止点一般都可加以区别。在顶叶外侧面可见一局部隆凸,脑回构成和位置都比较恒定,可作为顶叶形态之一。结论:1.规定统一的观察点,可使人脑回形态的观察更加规范化。2.从脑叶脑回整体形态切入可统计各脑叶脑回数目类型,认识脑回形态之间关系等,是认识脑回形态的途径之一。3.人脑回是在高级哺乳动物脑回基础上演化而来,以脑叶为单位互相依存,形态上互相影响,发育上此消彼长的。4.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脑回中都有一个脑回形态变化最大,影响其他脑回以及整个脑叶形态的变化。5.脑回之间普遍存在着连接臂,随进化,在发育晚的脑叶有增多、取代脑回的趋势,影响脑回观察,应该成为脑回形态观察的一个组成部分。6.教科书所记载各脑叶脑回数目类型是正常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