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石墨纳米囊材料的制备及其细菌诊疗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为了解决纳米材料在各研究领域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拓展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仍需要开发新型的多功能纳米材料。每年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细菌的有效诊断和治疗能够抑制由于细菌感染所带来的危害。近年来,研究工作者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细菌的诊断和治疗,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纳米材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可实现细菌的高灵敏检测,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SERS基底的不均一性,使检测到的细菌的拉曼信号不稳定,进而导致细菌检测的准确度比较低。纳米酶,是具有类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它能够催化高毒性的活性氧(ROS)产生,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由于纳米酶的这一特性,已经被用于细菌的治疗领域。但是,大部分的纳米酶主要用于生理条件下细菌的治疗,对于特殊部位的细菌(例如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很难实现有效的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在胃部强酸性条件下,需要纳米酶既能够抵抗胃酸的腐蚀,同时又具有很高的类酶活性,进而起到更好的杀菌效果,这是目前大部分的纳米酶所不能达到的。本学位论文针对新型多功能石墨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细菌诊断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磁性复合纳米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纳米材料,它在样品的磁富集和分离、磁共振成像以及生物医学诊断和治疗等研究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用于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比较复杂,并且制备的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稳定性比较差,限制了其应用。针对该问题,第二章,我们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首次合成了磁性石墨纳米囊(MACGs)材料。该纳米材料以Au Co合金为金属核,石墨烯为壳层。该纳米材料同时集合了石墨烯、贵金属Au和具有铁磁性的Co元素多种材料组分,使该纳米材料同时具有石墨烯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贵金属Au的等离子体的性质、Co元素的磁性以及这三种材料组分的协同效应所带来的特殊的性质,赋予纳米材料多功能性,使其在各研究领域中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氰化物是一种剧毒性化合物,并且它也是绿脓杆菌的一种重要的生物信号分子。因此,氰化物的稳定性检测和生物体系中氰化物的长期监测有助于我们研究生物体之间的影响机制。但是,氰化物对常用的SERS基底(Au或Ag)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检测到的拉曼信号不稳定,对于生物体系中氰化物的长期监测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合成的MACGs金属核中的Au元素作为常用的SERS基底可用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另外,由于石墨烯壳层的保护作用,MACGs可以有效地抵抗氰化物对金属核的腐蚀。第三章,我们以MACGs作为稳定的SERS基底实现了氰化物的稳定检测和生物体系中氰化物的长期监测,解决了氰化物对SERS基底的腐蚀性问题。(3)绿脓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主要在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部引起感染。绿脓菌素和HCN是绿脓杆菌的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绿脓杆菌的检测。但是,同时利用这两种信号分子实现对绿脓杆菌的SERS检测还没有被报道。第四章,我们以MACGs作为SERS基底,实现了对绿脓菌素和氰化物的同时检测,进而实现对绿脓杆菌的原位检测,提高细菌检测的准确性。另外,MACGs的石墨烯壳层在拉曼静默区(1800-2800 cm-1)的特征拉曼峰(2D峰),可作为稳定的内标(IS)分子,用于提高拉曼信号的稳定性,解决了目前细菌的SERS检测信号不稳定的问题。(4)自0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被发现具有天然酶的活性。但是,仍需要研发多功能的纳米酶材料,丰富纳米酶的种类,拓展其研究领域。第五章,我们合成了新型的多功能石墨纳米酶(Pt Co@G)。该纳米酶具有优越的p H响应的类氧化酶和类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且集合了多种材料组分,使其具有多功能性。另外,石墨烯壳层能够有效地保护金属核免受外界环境的腐蚀,在极端条件下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类酶活性,使其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这也是天然酶无法实现的。(5)幽门螺旋杆菌侵染是导致多种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三联疗法,是用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标准一线疗法。但是,由于抗生素在胃部的滞留时间不足、或受到胃酸的降解以及耐药性细菌的不断出现,导致其治疗效果不断将低。此外,大量服用抗生素对肠道共生菌也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替代性的治疗方法用于幽门螺旋杆菌的选择性治疗。第六章,我们利用石墨纳米酶p H响应的类氧化酶活性,实现了对幽门螺旋杆菌的选择性治疗。在幽门螺旋杆菌侵染的小鼠模型中,石墨纳米酶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对正常组织和共生菌几乎不具有毒性,并且与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标准一线疗法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有望解决幽门螺旋杆菌临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挑战。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以来超冷费米气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磁阱蒸发冷却、玻色子协同冷却、全光俘获等各种技术使得人们可以获取纳开皮开量级的超冷原子和分子,打开了一扇通往费米气体微观量子世界的大门。磁场和光场可控的Feshbach共振可以精确的调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分子凝聚、费米共振超流、模拟凝聚态物理。通过调控原子间的散射长度,已实现理论上三十年前预测的而没在实验上观察到的分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大量抗生素使用后被排放到水体中,诱导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进而危害水生生物,对水生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环境威胁。处理抗生素污染水体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常见的去除方法包括生物降解法、物理吸附法等。生物降解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而被普遍采用,但是该方法处理周期特别长,适用于中性环境,对水质要求苛刻。物理吸附设计简单,对水质无要求,但需要对使用过的吸附剂做二次处理,也面临着抗生素后处理的问题,成本较高。这
近年来,重金属工业废水的防治和处理已受到了相关部门和环保机构的重视。排放的含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进入水体后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电凝聚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交流电凝聚(ACC)技术和电芬顿脉冲交流电凝聚(EF-PACC)耦合技术分别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Cu2+-有机物。研究了溶液p H值、电流密度、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等
Al-Mg-Si-(Cu)合金由于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比如质量轻、可热处理强化、塑性好、加工成型性能优良以及焊接性能好等,而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Al-Mg-Si-Cu合金的强度比Al-Mg-Si合金的更高。当Cu元素含量较高时,会降低材料的抗腐蚀性能,主要原因在于晶界处形成富含Cu元素的析出相和富铜薄膜。它们与晶界附近的贫溶质原子区之间存在腐蚀电位差,导致晶界具有较大的腐蚀驱动力。本文通过加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是现代生命医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临床治疗模式(放疗、化疗等)不具备肿瘤特异性杀伤能力,无法规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极其复杂,例如酸性环境、乏氧、氧化还原失衡、血管分布不均、代谢异常以及免疫逃逸等,这为肿瘤的增殖与转移提供条件。近年来,随着纳米科学的快速发展,条件激活型纳米颗粒可用于对肿瘤生理环境的调节或改善,实现有效肿瘤治疗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复杂环境,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正常组织的理化性质,如弱酸性、乏氧及氧化还原失衡等。肿瘤微环境异常的理化性质不仅被认为是肿瘤生长导致的副作用,而且被认为是影响肿瘤进展的关键因素。调节肿瘤微环境的理化参数有望影响肿瘤的进展和改善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最终实现肿瘤生长的抑制。由于具有尺寸小、易于设计、多功能集成等优点,纳米探针在肿瘤微
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与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而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是上述重点领域高端技术装备的关键与核心。永磁电机系统的功能丧失或停机会给产业装备带来致命性影响和灾难性事故。因此,在一些对容错性、可靠度有更高要求的特殊应用领域,开展可靠度高、结构简单及容错性强的新型多相永磁电机设计
资金约束是制约众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当前商业实践中,资金约束企业代表性的融资模式主要有单一的债权融资(如贸易信贷、银行信贷)和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混合融资。在单一债权融资模式中,贸易信贷和银行信贷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然而,由于难以跨越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中小微企业通常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同时,饱受融资困扰的资金约束企业缺乏一定的议价能力,现实中会受到来自强势核心企业的财务压力。在股权与
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在工程和物理等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这样的问题给出有效的数值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一类半线性高阶多点边值问题和一类二维半线性变系数椭圆边值问题,分别建立了四阶紧有限差分方法并给出了有效的单调迭代算法用于数值求解.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对一类半线性二阶多点边值问题给出了数值解法.用四阶紧Numerov方法将其离散为紧有限差
生物传感平台的开发在研究环境中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临床诊断的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存在多种形式的基于核酸的生物传感器,从简单的DNA双链结构到可以响应刺激的多维核酸纳米结构。因核酸纳米结构具有可编程性、空间可组织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性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如生物传感与成像、疾病诊断和治疗。然而,如何实现细胞内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灵敏监测依然有待探究。基于此,本论文将利用DNA纳米框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