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山西部巩乃斯河流域森林积雪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天山西部巩乃斯河流域的森林积雪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开阔度林冠下大气温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常规气象要素、雪层物理特征以及融雪速率等进行观测,分析森林积雪表面的能量收支特征、森林积雪的积累和消融过程,研究了影响不同下垫面积雪消融过程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森林积雪表面辐射收支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在森林和复杂地形下积雪积累和消融过程的监测方法。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在阳坡无林地和80%开阔度林冠下,雪面通过净短波辐射和显热获取能量,通过净长波辐射和潜热损失能量;在20%开阔度林冠下,雪面通过净短波辐射、显热和净长波辐射获取能量,通过潜热损失能量。林下雪面入射短波辐射远小于阳坡无林地,森林开阔度越大,林下雪面入射短波辐射、雪面反射率和净短波辐射越大。阴坡林冠下雪面入射长波辐射大于阳坡无林地,林冠开阔度越小,林下雪面入射长波辐射和净长波辐射越大。森林积雪表面显热小于阳坡无林地,森林开阔度越大其潜热损失越大。  (2)利用树高、林冠半径、树冠高度、胸径和林间距离等参数,能较好的模拟林下雪面入射短波辐射;通过融雪开始后天数、新降雪后天数、新降雪后累计风速、新雪反射率能较好的模拟雪面反射率;应用林冠开阔度、气温和林冠上入射短波辐射、林冠上方周围地形增加的长波辐射则可以较好的模拟林下雪面入射长波辐射,林下雪面发射长波辐射可根据气温进行模拟。  (3)树高和林冠半径对林下雪面入射直接辐射影响显著,林下雪面入射直接和散射分别随林冠开阔度的增加呈指数和线性增加,林冠下雪面入射长波辐射随着坡度和气温的增加而增加,周围地形和植被冠层反射率对林下雪面入射短波辐射影响较大,但对入射长波辐射的影响则非常小。  (4)林冠开阔度越大,拦截效率越小,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越大,积雪开始和完全消融的时间越晚;雪面净短波和净长波辐射之间的的比例决定了不同开阔度林下积雪消融速率及其日变化特征;植被冠层拦截降雪的升华量则明显大于林下和阳坡无林地雪面,森林冠层拦截降雪升华量随林冠开阔度的增加而减小。  (5)影响阳坡无林地雪面能量收支和融雪过程的的最主要因素为大气中水汽增加导致的潜热损失减小,其次为由于气温增加导致的雪面显热增加;周围地形坡度和阳坡积雪消融状况是影响阴坡林下雪面能量收支和积雪消融的最主要因素。  (6)利用距地表不同高度雪层和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可以很好的模拟复杂地形和森林积雪的雪深、雪层密度和雪水当量。当阳坡无林地和阴坡森林下雪层的内能分别小于0.1 MJ m-2和0.04 MJ m-2时,发生融雪洪水的风险增大。
其他文献
结合澜沧江、怒江流域实测径流资料和《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资源供需数据,计算了澜沧江、怒江流域理论可利用水资源量,并分析了目前用水量在理论可利用水资源量中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大
本文以雷州半岛北部遂溪县下录(XL-02)泥炭岩芯为研究对象,根据炭屑沉积记录对该区40ka以来古火活动历史进行探讨研究。在AMS14C与常规测年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确年代模型。
许川同志辞世十年了。人们深深怀念这位资深记者,宣传、新闻战线的领导干部对四川新闻宣传工作所作的贡献。   1990年 9月下旬的一天,听说许川同志因病住院,我赶到医院去,走进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在轻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是有效课堂的重要表现。  一、数学课堂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一)课堂活动注重形式  由于新课改中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因此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讨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使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在这
大家提了一些问题,现在我讲一讲。在一九五五年十月的工商界座谈会上,我曾说:《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离家时还爱惜家具是有道理的。后来我去济南、徐州调查,还到曲阜、宿县、蚌埠、南京、苏州、上海、松江、杭州等地调查,他们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部完...
生态安全岛在景观生态意义上指的是,无人类不良干扰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场所或区域,是能满足生物安全稳定地栖息和繁衍的斑块,是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生态保护区。城市化的发展使人
本文采用2003年1月~2013年3月的GRACE(Gravity Research and ClimateExperiment)时变重力场球谐系数、陆地同化模型系统同化数据GLDAS(Global Land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数字地球"构想的提出与"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起,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作为实现三维可视化的主要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解决数字
南海海区作为低纬区最大的边缘海,是高纬地区与赤道及南半球的气候信号传递的通道,是连接低纬热带气候系统与中纬季风气候的重要枢纽。由于其地形复杂,洋流流系众多,且深受季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