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细胞共培养系统研究麝鼠香腺的分泌机制实现离体泌香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p685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麝香是一种比黄金还珍贵的香料和中药,其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在香草料和医药工业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为止麝鼠香是麝香最好的天然替代物,但是单从养殖麝鼠中收集麝鼠香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实验开展了体外泌香的研究。
  麝鼠香来源于麝鼠生殖系统中的香腺。已发现其香腺中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是麝鼠泌香的关键。首先本实验通过组织形态、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鉴定方法,初步描述了不同阶段麝鼠香腺的发育过程。HE染色及组化结果显示,香腺在初期富含颗粒饱满的腺泡,雄激素分泌处于较低水平,分泌细胞数量较少。随着发育过程的进行,雄激素水平及分泌细胞数量逐渐升高,在两个月时达到最高;腺泡逐渐变大成熟并开始释放麝鼠香等分泌物。在泌香末期,腺泡逐渐被结缔组织取代。推测两个月大的麝鼠可能还不泌香,但是其分泌细胞已经非常活跃。最后在成功分离出麝鼠香腺分泌细胞及支持细胞的基础上将二者共培养,成功获得体外泌香,为工业化生产麝鼠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薄层层析法检测香腺分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麝鼠香液,可检测到麝鼠香液的主要成分-麝香酮的存在,不过与麝香酮标准品及麝鼠香液原液相比,其含量要低很多。
  4~9月是麝鼠的泌香期,此时通过其附性腺可以分泌一种琥珀色液体,具有浓烈的芳香味—麝鼠香。然而在非泌香期,香腺却保持萎缩状态无法泌香。对此本实验利用RNA-seq技术对处于泌香期和非泌香期的麝鼠香腺组织进行测序分析,以FDR<0.05且log2|FC|>=1为筛选标准检测差异基因,结果显示,经过测序Q20≥96%,Q30≥90%,说明此次得到的转录组数据具有可靠性。共检测到604个差异基因,其中356个上调,248个下调。根据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分析,EREG、AREG、EPGN、CST11、SARG、FGFBP1、CHI3L1、CHIA、CNR1、PLIN5被筛选为可能是影响泌香的重要候选基因。推测雄性激素可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机制通过雄激素受体诱导AREG促进麝鼠香腺的发育以及香腺分泌细胞的增殖;麝鼠泌香可能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IRS蛋白及其下游因子来参与调控。其中EREG、AREG、EPGN基因可能通过增加IRS-1和IRS-2在香腺中的表达而起到间接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揭示麝鼠香腺泌香调控过程提供技术依据。
  下一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敲除或过表达)验证候选基因在共培养系统的关键性,提高体外泌香效率。在实现体外生产麝鼠香并完善其体系后,我们还可以使用相似的手段实现试管生产麝香的目的,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他文献
学位
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是我国园林绿化常用落叶开花植物。花色丰富且花期极长,可在6~10月连续开花,花期可持续3个月,可以弥补我国北方园林绿化中夏季至秋季缺少开花木本植物的不足。木槿品种繁多,韩国等国家已培育出了200多个新品种。但目前我国园林绿化中常见应用品种数量较少且花色较为单一。长时间以来,由于不断的人工杂交和自然选择,使得木槿品种关系混乱,来源不明。今后引种、育种工
学位
辽西沙地是辽宁省典型生态脆弱带,原有疏林草地遭到严重破坏,生态问题较为突出。草本植物群落建设与管理是沙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辽西沙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草本植被,可为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程、荒漠化防治、人工林经营等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沙地不同利用方式(针叶人工林、阔叶人工林、灌木、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半流动沙地为对照,对草本植物(种类、数量、高度、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其组成结构、生长状况、多样
学位
风沙土土壤肥力贫瘠,漏肥漏水,土壤质量的改良耗时良久,利用土壤改良剂改良风沙土对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压力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炭、膨润土与有机肥三个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设计,结合土壤pH、含水率、容重、碱解氮、速效钾与有效磷六种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生物炭、膨润土与有机肥3个因素对土壤蔗糖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脲
学位
本文以辽西地区河道开挖褐土工程堆积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揭示春季解冻期褐土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采用室内模拟冲刷试验,针对不同解冻时间、流量和坡度,对堆积体坡面产流量、产沙量、出流时间、坡面流速和侵蚀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为:放水量较小时,未解冻土壤坡面径流量呈现明显的先减小后增大,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坡面径流量在冲刷前期出现的减小趋势随着放水量的增大,幅度减小;不同类型土壤坡面产沙过程随
新疆独特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合经济林的种植,目前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林果产区。枣(Ziziphus jujuba)作为新疆林果产业的特色林果之一,种植规模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是南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然而,由于果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高,枣病虫害问题制约着枣的品质和产量。高光谱遥感作为一种准确、快速、便捷的光谱检测技术,为实时、快速、高效监测植物的营养、长势、健康状况等提供了技术途径,探索利用高
学位
枣(Ziziphus jujuba)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新疆独特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合枣树种植,因此素有“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新疆”之称。随着新疆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疆枣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0%,成为全国枣产量第一大省。然而,由于田间管理水平不高、植物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每年枣种植区都会规模发生“红蜘蛛”—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虫害,严重影响着枣产
学位

森林更新是保障种群繁衍、维持群落结构稳定的一个复杂生态学过程,而森林更新监测是评价和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要支撑和基础。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新疆山地森林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步有所恢复,而历史时期采伐迹地的更新恢复状况是“天保”工程实施后取得显著效果的集中体现。本研究以新疆天山云杉林伐后更新造林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影像在大尺度上开展了伐后更新造林地更
学位
南疆盆地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成为特色林果产业的优势区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多数农田被更替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林果产业的规模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种植模式的改变使土壤有机碳库随之变化,进而引起土壤质量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为揭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克孜勒镇不同树龄段(10a)的单作枣园、枣麦间作和单作小麦等三种典型
学位
软骨是由软骨细胞组成的单一结构组织,几乎没有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关节软骨一旦缺损,很难自体修复并逐步恶化为骨关节炎,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来源的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材料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软骨缺损修复,但对于更多干细胞来源ECM材料的探索从未停止。鹿茸是一种骨/软骨组织,由鹿前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