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hi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疆盆地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成为特色林果产业的优势区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多数农田被更替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林果产业的规模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种植模式的改变使土壤有机碳库随之变化,进而引起土壤质量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为揭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克孜勒镇不同树龄段(<5a、5~10a、>10a)的单作枣园、枣麦间作和单作小麦等三种典型的种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壤总有机碳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种植模式下,0~10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表现为:10a枣麦间作>15a单作枣园>15a枣麦间作>10a单作枣园>5a枣麦间作>5a单作枣园>单作小麦。说明由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不同种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的固碳能力。
  2.土壤各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垂直剖面上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一致。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各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有所不同,其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30cm、60~80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仅在10~30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0~30cm、40~60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树龄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仅在10a和15a树龄段的枣园和枣麦间作园有提高,说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各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3.在0~100cm土壤剖面中,土壤各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土壤轻组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均表现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研究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之间及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土壤总有机碳与各活性有机碳之间具有密切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最密切的是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其次为轻组有机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是我国园林绿化常用落叶开花植物。花色丰富且花期极长,可在6~10月连续开花,花期可持续3个月,可以弥补我国北方园林绿化中夏季至秋季缺少开花木本植物的不足。木槿品种繁多,韩国等国家已培育出了200多个新品种。但目前我国园林绿化中常见应用品种数量较少且花色较为单一。长时间以来,由于不断的人工杂交和自然选择,使得木槿品种关系混乱,来源不明。今后引种、育种工
学位
辽西沙地是辽宁省典型生态脆弱带,原有疏林草地遭到严重破坏,生态问题较为突出。草本植物群落建设与管理是沙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辽西沙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草本植被,可为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工程、荒漠化防治、人工林经营等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沙地不同利用方式(针叶人工林、阔叶人工林、灌木、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半流动沙地为对照,对草本植物(种类、数量、高度、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其组成结构、生长状况、多样
学位
风沙土土壤肥力贫瘠,漏肥漏水,土壤质量的改良耗时良久,利用土壤改良剂改良风沙土对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压力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炭、膨润土与有机肥三个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设计,结合土壤pH、含水率、容重、碱解氮、速效钾与有效磷六种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生物炭、膨润土与有机肥3个因素对土壤蔗糖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脲
学位
本文以辽西地区河道开挖褐土工程堆积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揭示春季解冻期褐土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采用室内模拟冲刷试验,针对不同解冻时间、流量和坡度,对堆积体坡面产流量、产沙量、出流时间、坡面流速和侵蚀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为:放水量较小时,未解冻土壤坡面径流量呈现明显的先减小后增大,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坡面径流量在冲刷前期出现的减小趋势随着放水量的增大,幅度减小;不同类型土壤坡面产沙过程随
新疆独特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合经济林的种植,目前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林果产区。枣(Ziziphus jujuba)作为新疆林果产业的特色林果之一,种植规模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是南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然而,由于果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高,枣病虫害问题制约着枣的品质和产量。高光谱遥感作为一种准确、快速、便捷的光谱检测技术,为实时、快速、高效监测植物的营养、长势、健康状况等提供了技术途径,探索利用高
学位
枣(Ziziphus jujuba)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新疆独特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合枣树种植,因此素有“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新疆”之称。随着新疆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疆枣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0%,成为全国枣产量第一大省。然而,由于田间管理水平不高、植物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每年枣种植区都会规模发生“红蜘蛛”—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虫害,严重影响着枣产
学位

森林更新是保障种群繁衍、维持群落结构稳定的一个复杂生态学过程,而森林更新监测是评价和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要支撑和基础。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新疆山地森林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步有所恢复,而历史时期采伐迹地的更新恢复状况是“天保”工程实施后取得显著效果的集中体现。本研究以新疆天山云杉林伐后更新造林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影像在大尺度上开展了伐后更新造林地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