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的“西画东渐”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一定冲击与影响,而这个历史过程中,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中西绘画交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以郎世宁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从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审视清代美术的特殊性,即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如何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相互激荡、抵触、以及融合。以往对郎世宁的研究主要从年谱以及绘画技术中西融合的特点上进行解读,鲜有将郎世宁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做全面检视其作品流变及探究其发生学意义的研究。笔者根据艺术史研究的“情境逻辑”的理论,结合图像和史料对郎世宁新体画存世作品做了梳理、分析和解读,研究其变化的过程,并对形成原因进行解读。
首先,论文概述了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的基本情况,以及耶稣会的海外传教和郎世宁的生平,交代了郎世宁新体画的发生背景。
其次,在对比了中西两套不同审美系统中的绘画表现后,笔者将郎世宁新体画作品进行分期研究。雍正时期的郎世宁作品处于早期阶段,具有鲜明的西方绘画特点,如明晰的光源,丰富的色相,物体的高光、阴影、明暗、块面等元素一应俱全。在雍正中期和晚期的作品中,这些元素逐渐淡化,有些甚至消失,例如晚期作品中已基本没有投影元素。同时作品的主体部分,例如人物、动物用西方明暗法绘画,但明暗关系也弱化处理,画面背景部分则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形式,画面以线条造型为主。总之,郎世宁的绘画从早期浓郁的西方风格到后期是趋向于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只保留了西方绘画的部分特点,如明暗法和焦点透视的运用。
再者,对郎世宁新体画的发生原因,笔者从“情境逻辑”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解读:传教事业;竞争需要;皇帝对外来文化态度;皇帝品味与民族审美趣味。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郎世宁需要在各种竞争关系中寻求生存空间。只有以绘画赢得当朝皇帝的欣赏,才能获得有利地位辅助传教事业,因此郎世宁必须把握皇帝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了解与适应皇帝品味与民族审美趣味,在绘画风格上不断做出策略性的调整。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促使了“新体画”独特风格的形成。?
最后,郎世宁对中国传统绘画带来的一定影响。郎世宁在宫廷不仅传授西方绘画技巧,还帮助年希尧完成了《视学》一书,传播了西方绘画理念和方法。同时,郎世宁的新体画风格影响了中国宫廷画师,在主体的传统绘画语言中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
通过对郎世宁新体画形成的发生学研究,笔者认为,从文化交流史的意义而言,郎世宁的新体画从绘画技法和美学观念上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但郎世宁绘画风格的变化发展始终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大框架内进行的,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和审美体系中的,是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自觉选择。
首先,论文概述了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的基本情况,以及耶稣会的海外传教和郎世宁的生平,交代了郎世宁新体画的发生背景。
其次,在对比了中西两套不同审美系统中的绘画表现后,笔者将郎世宁新体画作品进行分期研究。雍正时期的郎世宁作品处于早期阶段,具有鲜明的西方绘画特点,如明晰的光源,丰富的色相,物体的高光、阴影、明暗、块面等元素一应俱全。在雍正中期和晚期的作品中,这些元素逐渐淡化,有些甚至消失,例如晚期作品中已基本没有投影元素。同时作品的主体部分,例如人物、动物用西方明暗法绘画,但明暗关系也弱化处理,画面背景部分则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形式,画面以线条造型为主。总之,郎世宁的绘画从早期浓郁的西方风格到后期是趋向于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只保留了西方绘画的部分特点,如明暗法和焦点透视的运用。
再者,对郎世宁新体画的发生原因,笔者从“情境逻辑”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解读:传教事业;竞争需要;皇帝对外来文化态度;皇帝品味与民族审美趣味。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郎世宁需要在各种竞争关系中寻求生存空间。只有以绘画赢得当朝皇帝的欣赏,才能获得有利地位辅助传教事业,因此郎世宁必须把握皇帝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了解与适应皇帝品味与民族审美趣味,在绘画风格上不断做出策略性的调整。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促使了“新体画”独特风格的形成。?
最后,郎世宁对中国传统绘画带来的一定影响。郎世宁在宫廷不仅传授西方绘画技巧,还帮助年希尧完成了《视学》一书,传播了西方绘画理念和方法。同时,郎世宁的新体画风格影响了中国宫廷画师,在主体的传统绘画语言中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
通过对郎世宁新体画形成的发生学研究,笔者认为,从文化交流史的意义而言,郎世宁的新体画从绘画技法和美学观念上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但郎世宁绘画风格的变化发展始终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大框架内进行的,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和审美体系中的,是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自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