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上海地区4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23~30个月儿童为研究主体。采用自编的《学前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量表》(量表一、量表二、量表三),试图描写上海地区23~30个月儿童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发展面貌。研究从“替代”和“偏差”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在汉语普通话习得过程中儿童的语音偏误。 第一章介绍了儿童语言测评的研究现状以及研制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量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章详述了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地区4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23~30个月儿童为研究主体。采用自编的《学前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量表》(量表一、量表二、量表三),试图描写上海地区23~30个月儿童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发展面貌。研究从“替代”和“偏差”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在汉语普通话习得过程中儿童的语音偏误。
第一章介绍了儿童语言测评的研究现状以及研制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量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章详述了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标准的确定;第三章重点阐述了依据评测标准编制的《学前(23~30个月)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量表》(量表一、量表二、量表三);第四章说明了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目的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第五章在转写被试发音的基础上,对40名儿童的发音偏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从偏误类型的角度对声母偏误,韵母偏误,声调偏误(包括四声和上声变调),轻声、儿化偏误以及音节偏误进行了归纳。同时从“习得难度”、“习得顺序”分析儿童声、韵母的习得。从“音节省略”的角度分析了儿童的语音习得策略。最后,在百分制得分基础上,分析了24~31个月20名儿童的语音发展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患者对敏筛试验中各变应原的阳性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及sIgE阳性率与总IgE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至2009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AR就诊的接受敏筛变应原检测系统测试的患者653例,测患者血清中各变应原sIgE与总IgE含量。以各变应原sIgE≥0.35kU·L~(-1)表示该变应原阳性,将653例患者按年龄不同年龄分成6组并计数,用spss16.0软件统计
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碰撞截面是获得粒子结构等本身内部信息和粒子间输运动能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虽然对简单原子分子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1]),但研究的内容大多局限于获得分子在基态的行为信息。对于多原子分子受到激发后在激发态的碰撞截面变化的研究仍然很有限。在分析了成功利用的光诱导漂移技术机理的基础上~([2]),计算分析了氟化甲烷、氨和甲醇三种振转模式有代表性的多原子分子在受到激发后它们相对于基态
卫宗武是宋元之际华亭的重要文人,工于诗文,有《秋声集》六卷,诗歌气韵冲淡,有萧然自得之趣,与其子卫谦长期主盟华亭文坛。卫宗武在南宋曾短暂入仕,后解绂闲居,一生恪守节义,宋亡不仕。归乡后和友人兴办义塾,修建夫子祠堂,为善乡里,带动了华亭的向学之风,推动了华亭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卫宗武晚年仿效北宋时期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人组成的洛阳耆英会,与乡友结社真率会,邀约叶汝舟、陆鹏南等同道诗酒唱和,月集游赏
馆机是江户后期卓越的汉诗人,曾受到“领袖后进者四十年”和“学者仰之如泰斗”的赞誉。《晚唐十家绝句》是一部由馆机编选而成的专选晚唐七绝的诗歌总集。其特殊性一方面在于馆机的日本汉学家身份,另一方面也在於这一选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及选本本身的个性。本篇论文以《晚唐十家绝句》为研究对象,从编选地位与选诗来源、编选特征、编选背景与动机、馆机七绝创作与《晚唐十家绝句》的关联、编选意义五个方面对其加以研究。具体的章
《王右丞诗集》是唐代王维所撰,日本著名汉学家近藤元粹编辑评订而成的唐诗别集,共四卷,附有附录一卷和诗话一卷,共收诗424首。集内不仅收录王维的诗歌,也收录了近藤元粹以及其他学者对于王维诗歌的评点,该诗集在明治年间多次翻刻,于传播学和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依据的《王右丞诗集》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序、明治三十三年(1900)大阪青木嵩山堂刊刻的铅印本。本文
博喻作为“比喻”辞格中的一种,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都很多,研究的历史也很悠久,不过,对于“博喻”的研究,国外学者多从隐喻的角度展开,强调其在篇章建构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则多从修辞学角度,但对博喻的结构和语义进行的探讨不多。博喻作为比喻的一种,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其实,修辞和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立足修辞学,对博喻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分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地域文学是明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而陕西文学作为明代文学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诚然,有明二百七十六年,无论是作家质量,还是作家数量,陕西文学皆处于低谷阶段。但就北方地区来说,明代陕西的文学成就依旧可观:第一,明代陕西地区有文献可考的作家近700人,其中有作品存留者近400多人,有别集存世者65人,存世别集达120多种;第二,弘治、正德年间的陕西文坛涌现出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等杰出作家
许衡是元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元朝一人”“朱子后一人”。 许衡以强烈的自觉精神开创了白话直解写作方式,将经典着作与口俗白话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典的传播与普及,顺应了语言文白转型的时代要求。许衡遗着先后冠以《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名称刊行(现统一称作《许衡集》),内中《语录》《直解》等作品对研究近代汉语的文白发展
本文以丽末鲜初诗坛对陶渊明的接受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一时期诗人作品中对陶诗文的接受,以李集、李穑、权近等为代表,从三个层面开展研究:第一、主题的承衍。第二、人品与诗品。第三、形式的发展,分析这一时期学陶现象突出的原因,总结丽末鲜初诗坛学陶的特点,论证其在古代朝鲜陶渊明接受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丽末鲜初学陶诗风的背景。新罗时期,陶渊明的部分诗文因收入于《文选》
高丽诗歌以武人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期的诗歌受科举推行、文治政策的影响以晚唐体和应制唱和诗为主,高丽汉诗因此出现了风骨缺失、刻意雕琢、模仿抄袭等问题。武人之乱使文人进入受难期,政治上的失意使文人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了社会现实和内心,也更加专意于诗歌创作。前期形成的文风和后期社会格格不入,对诗歌的深入钻研使诗人迫切想要扭转汉诗创作存在的弊端。在转变文风的需求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对诗学的民族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