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对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03月-2020年0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在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84例,男44例,女140例,年龄≧65岁,术前ASA分级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各92例患者,止血带组于手术开始即使用气压止血带,压力为25-30Kpa,每超过90min时停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对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03月-2020年0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在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84例,男44例,女140例,年龄≧65岁,术前ASA分级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各92例患者,止血带组于手术开始即使用气压止血带,压力为25-30Kpa,每超过90min时停止使用止血带10min,直至手术结束,非止血带组手术全程未使用气压止血带。两组患者术后镇痛采用超声引导下手术侧连续股神经阻滞,并连接PCNA泵。分别于术后第1d、2d、3d采用意识模糊评分量表(CAM)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若评分≥20分视为患者出现POD),于术后第1d、2d、3d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并记录患者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同时点测量并记录患者手术侧髌上周长。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第1d、2d、3d CAM评分,术后第1d、3d炎症指标(包括WBC、NEUT%、CRP、IL-6和ESR);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阿片类)使用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第1d、3d Alb和Hb水平,术后第1d、2d、3d手术侧髌上周长和静息与活动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文化程度、ASA分级、术前MMSE评分、术前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和术中用药(包括麻醉药物和其他药物)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1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T2组(P<0.05)。T1组术后3d内POD发生率明显高于T2组,分别为15.20%和5.40%(P<0.05)。T1组和T2组术后第1d、3d的Hb和Alb均较术前1d明显降低(P<0.05),T2组术后第1d、3d Hb明显低于T1组(P<0.05),T1组术后第3d Alb明显低于T2组。T1组和T2组术后第1d、3d WBC、ESR、NEUT%、CRP和IL-6较术前1d明显升高(P<0.05),且T1组术后第3d WBC和CRP,术后第1d、3d NEUT%和IL-6明显高于T2组(P<0.05)。T1组术后手术侧肢体肿胀患者例数明显多于T2组(P<0.05)。T1组术后第1、2d静息VAS评分和术后第1d、2d、3d活动VAS评分明显高于T2组(P<0.05),T1组术后口服阿片类药物患者例数明显多于T2组(P<0.05)。结论老年单侧TKA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POD发生率更高,可能与术后白蛋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更明显、患肢疼痛更剧和口服阿片类药物需求增加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以及讨论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为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卒中患者3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别为98例和204例,其中有血栓组又分为小腿
背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对于胎盘的正常形成非常重要,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病理机制也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发现在子痫前期患者循环中Axl的胞外段形式sAxl表达水平上调,并且与血压、蛋白尿等子痫前期临床症状呈正相关,但其上调机制以及是否通过抗血管作用参与子痫前期发病,尚不明确。ADAM17在乳腺癌细胞中被发现能够剪切Axl,释放sAxl,可能是子痫前期中导致
随着对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及理解,以免疫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模式。近10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获批及逐渐普及于临床,已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大放异彩、展现出优良前景,被视为最具有潜力的抗肿瘤治疗方式之一。但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提示,随着治疗模式的“范式转化”,新的治疗模式也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应答模式的疗效反应模式,即非常规反应模式,包括假性进展、延迟反应、疾病超
背景:乳腺癌是目前女性中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代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气虚血亏是形成乳腺癌的主要病因,腋网综合征为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肢活动受限,常伴有疼痛,偶有麻木等症状,不经过规范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国内外对于腋网综合征的治疗方式较少,且缺乏统一的标准。目的:腋网综合征是乳癌术后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关于其治疗方案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采用点穴
目的通过白噪声暴露构建一批稳定的耳鸣动物模型,并首次通过行为学及生物标记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去评估一种新型的脑功能成像模式,并有望为耳鸣的研究提供一个客观有效的诊断和检测手段。方法(一)耳鸣造模实验:选取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25 dB的SD大鼠随机分5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110dB声强的白噪声持续暴露2小时(N2组)、2.5小时(N
研究背景及目的:卵巢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大约15.7%的卵巢癌患者诊断时为早期,5年生存率可达92.6%,而大约58%的卵巢癌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其5年生存率仅为30.2%。尽管目前卵巢癌的治疗取得了进步,但卵巢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仅为45%,该疾病在妇科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高居榜首。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是卵巢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大约75
目的探讨THA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揭示患者因素和围手术期因素与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其优化措施的实施和改进方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单侧THA患者的病例资料。采集年龄、性别、BMI、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ASA分级、诊断、术前活动能力、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长、麻醉方式、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失血量、术中是否输血、术后镇痛方法
目的:比较混合右美托咪定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65~85岁,体重40~8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或III级,依照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0.33%罗哌卡因组(R1组)和0.25%罗哌卡因组(R2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R1组和R2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WBRT)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式,可有效降低复发率。由于大多数复发发生在肿瘤切除腔的附近,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作为一种只针对瘤床周围有限体积的组织进行大分割照射的特殊放疗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多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对特定的低危保乳术后患者是可行的选择。与WBRT相比,APBI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治疗成本,改善了美容效果,同
目的:采用序贯法和概率单位法(Bliss法)分别推测复合丙泊酚时瑞芬太尼抑制人流术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方法:选择87例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3月26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无痛人流患者,年龄18~50岁,BMI18~25/~2,ASA I~II级。使用1%丙泊酚